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一個帝國的生與死,男孩不逛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量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兩厘米。這樣日積月累,年復一年,在開封河段便形成聞名中外的“懸河”奇觀,清代的史書中曾形容開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視黃河”。

而一旦黃河決堤,開封便會遇到巨大的水患。

開封最初的興盛始於戰國時代,這裡曾經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魏都大梁城,但後來在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程序中,秦國人經黃河引鴻溝水灌大梁,將當時繁盛一時的大梁城化為一片廢墟。

公元1305年,黃河再一次決口,將開封城變成一片澤國。

而到了明朝,史上有記載的黃河決堤淹沒開封就有四次;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公元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決黃河堤,將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遊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開封城的三十七萬人僅存兩萬餘人。

黃河水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風、沙、兵火侵擾,將曾經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開封城摧毀,並逐漸埋於黃沙之下。

站在今天開封市的中山路上,或許你不會知道,這個位置便是當年北宋首都東京的御街,一千年前那條繁華的大街現正沉埋在地下的八米處;而魏國的大梁城則距如今開封地面十餘米深;金汴京城距地面約六米;明開封城距地面五米左右;清開封城距地面約三米深。

開封城是一座座城層層疊壓起來的,而且五座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驚人的一致,形成了“城摞城”的獨一無二的奇特景觀,這也是母親河黃河給華夏文明刻下的深深印記。

開封作為一個封建帝國的都城,有極大的安全隱患,它不靠山,不鄰水,無險可據,又臨黃河,水患嚴重,宋太祖趙匡胤在立國後曾經起過遷都洛陽的念頭,但卻遇到了群臣們的反對,其弟趙光義更是堅決的反對者,一句“在德不在險”就把太祖的遷都念頭斷掉,他們其實更看重開封便利的地理位置和經濟上的天然優勢。

一百多年後,趙氏王朝為他們當初的堅守嚐到了苦果,同時也改變了華夏的文明程序。

它曾經的輝煌,或許當初就只是一個錯誤。

隨著歷史車輪的續續滾動,開封越來越沒落,漸漸淡出統治者的視野。清末張之洞修廣漢鐵路,繞開封,直接拐到了鄭州,新中國成立後,於1952年將河南省省會從開封遷到鄭州,開封自此成為一個三線城市,現在的開封,甚至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機場。

二十世紀末,美國《紐約時報》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來到了中國河南開封,看到了這座蒼老衰敗的城市,回去後他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名為《從開封到紐約一輝煌如過眼煙雲》。他在文中說,在二十一世紀來臨之前,所有美國人都覺得自己是能主宰一切的世界警察,都以為紐約是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是這個地球的中心,但克里斯托夫請美國人在滿足於紐約的地位之前,先了解一下一個位於中國中原地區的衰敗城市——開封——一千年前世界的中心,它曾經有過怎樣的繁華,以及現在是如何的衰敗。

滄海桑田,在歷史的天空中,一切的輝煌都不過是短暫的光亮。

關於梁山泊

開封的興衰緣於黃河,而梁山水泊的興衰同樣如此。

梁山水泊地處於魯中南山地和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梁山、鄆城等縣間,南部梁山以南,古稱大野澤(或為大野澤的一部分),而大野澤是中國的“十藪”之一(漢初《爾雅·釋地》記載“十藪”:“魯有大野,晉有大陸,秦有楊,宋有孟諸,楚有云夢,吳越之間有具區,齊有海隅,燕有昭餘祁,鄭有圃田,周有焦穫。”)。據史料記載,大禹治水將黃河氾濫後積水導流入自然窪地,形成了大野澤(《尚書·禹貢》中記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

梁山水泊,其實就是一個自然的黃河洩洪區,其水域的大小取決於黃河的決溢及河道變遷的影響。

五代到北宋,由於長期戰亂,黃河因失治而頻繁決口。據史料記載,宋初從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到太平興國九年(公元984年)的二十五年間,黃河只有九年沒有明顯的決溢記載,其餘年份都是多處潰決。這一時期,大野澤改稱為梁山泊,並頻頻見於史料記載(《資治通鑑》載,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復汁水,浚五丈渠,東過曹、濟、梁山泊,以通青、鄆之潛。”《宋史·楊戩傳》載,“梁山泊,古鉅野澤,綿亙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

這時的梁山水泊為興盛時期,時有“梁山泊八百里水”之說(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賀府千金

點絳唇

亂古墓地

僻處自說

炮灰有毒

車水馬龍01

正義如我不可能是酒廠之光

木遁使者

不照騙算什麼網戀[電競]

阿拉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