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一個帝國的生與死,男孩不逛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簡單:停戰。
原因也很簡單:皇宮失火,道士們說不吉利,當然皇帝也覺得不吉利,在不吉利的時候打仗,凶多吉少。
皇命大於天,這個道理帝國的臣民都懂,侍候了皇帝大半輩子的童公公也懂。
但他還是把詔書藏了起來,王厚等將問他皇帝的詔書是什麼內容,童貫只是淡淡地說老闆希望我們旗開得勝,在東京擺著慶功酒等我們。
這場戰爭打的是河湟四州,打的更是童貫的命。
直到收復河湟四州的慶祝會上,童貫才向王厚等人出示了這道詔書,眾人除了大驚就是後怕,問童公公為什麼不給眾將看這道詔書。
童貫說看了詔書,你們還敢打下去嗎?
眾將無語。
童貫隨即又輕嘆了一口氣,說只是我一個人看了這道詔書,仗打敗了,掉的是童某一個人的腦袋;如果給兄弟們看了這道詔書,打敗了,官家要砍的,恐怕就是一堆人的腦袋了。
聽了童公公的一席話,眾將無不感動,對童貫佩服得五體投地。
童貫收復的不僅僅是河湟四州,也是西北軍將士的心。
不僅如此,他還收養了當時陣亡的一位將軍的遺子,也獲得了不少掌聲。從此開始,對在西北戰場上戰死的遺孤,無家可歸的少年,童貫統統收歸旗下,十多年後,這些少年成為了他手中的王牌——勝捷軍。
有皇帝的恩寵,有恩師李憲在西北打下的聲望,當然更有童貫自己的才能和經營,西北,漸漸成了童貫崛起的大本營。
收復河湟後童貫得到了慷慨的皇帝的回饋,遷升他為景福殿使、襄州觀察使,僅僅是這個任命,就已經衝破帝國太監們的底線,之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太監同時被授予這兩個職務,童公公身兼兩職,完成了帝國太監集團的突圍。
之後幾年,童貫繼續在西北疆場活躍,出寨進築,逼迫得西夏人喘不過氣來。他的官職也在一次次的捷報中不斷攀升,在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做到了熙河蘭湟、秦鳳路經略安撫制置使;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任武康軍節度使;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升太尉;政和五年,趙佶下詔以童貫領西北六路(永興、鄜延、環慶、秦鳳、涇原、河西)邊事,明文確定了童貫西北王的地位。
安撫制置使是北宋時設在邊疆的非常設軍事職位,童貫的恩師李憲之前也做過幾天,不過武康節度使可就不得了,在北宋帝國那是從二品的武將虛職,而太尉則是正二品,是當時帝國武將所能做到的最高品級了,童貫一次又一次創造了太監集團的任職記錄。
一次次的擢升和童貫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浪漫的皇帝喜歡英雄,一次次被誇大的西線捷報讓童貫成為他眼中的英雄。而經過多年不斷反覆的在新舊黨之間的政治洗禮,帝國的文臣們都學乖了,老闆對童公公的偏愛,他們或許會有牢騷,但已經沒有人再去認死理。而童貫不僅會打仗,更會做人,皇帝身邊的女人、太監、道士,都被童公公打點得團團轉,當然還有那位政治盟友蔡京。
在童公公的擢升路上,蔡丞相起初一直都是可靠的政治盟友,崇寧四年童貫任經略安撫制置使,蔡京的親弟弟,時任知樞密院的蔡卞就堅決反對,蔡樞密的理由很簡單,這種位置不適合公公們乾的。但此時蔡卞的聲音顯得很單薄,加之蔡卞與蔡京雖是親兄弟,又系新黨(蔡卞是王安石的乘龍快婿),但政見上卻不太相同。這次關於童貫的任命,兩府(中書、樞密)領導人雖是自家兄弟卻分歧巨大。最後的結果是蔡卞被罷知樞密院,趕出東京出知河南府。
但“友情”是短暫的,利益才是永恆的,隨著童貫的官越做越高,蔡京終於也感到了這位政治盟友的威脅,所以當皇帝第一次準備將童貫擢升為開府儀同三司時,一向很順從皇帝的蔡丞相竟然直接拒絕在任命書上簽字。
蔡京的拒絕是有理由的,開府儀同三司在北宋是一品虛職,是文臣們的專利品,蔡丞相可不願在自己的手上壞了規矩,當然,最重要的是,童貫的坐大已經侵害到他的勢力範圍。
蔡童二人交惡。童貫得讓蔡太師知道童公公打仗有一套,官場鬥爭更是好手,他勾結趙佶身邊的道士和太監們不斷說蔡丞相的壞話,最後導致了蔡京的第二次罷相下野。
後來蔡太師再返相位,也只能忍氣吞聲重新和童貫達成政治聯盟。
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童貫終於當上了早幾年就該當上的開府儀同三司;而政和七年的時候,趙佶又下了一道詔,讓童公公領樞密院,使其正式成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