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十二章 入夥之爭,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蒙古大軍打仗無異於以卵擊石。

而且我們的兄弟也都不象別人的正規部隊一樣,經過了嚴格的訓練,能夠做到令行禁止。

一旦遇到強硬的敵人,或者處於下風的時候,根本就沒辦法指揮了,就象一盤散沙一樣。

我認為,我們錐子山的未來,就是要找個靠得住的人入夥。現在各地都有起義發生,特別是紅巾軍起義鬧得是風風火火,就連濠州的郭子興也打著紅巾軍的旗號。

我看我們是不是要找個適當的時機,找準合適的目標去入別人的夥。

不然,在這錐子山,我們也只能當一輩子的山大王。”

常遇春霹靂叭啦的一陣講完,劉聚沉默了很久,才說道:

“古人有句話叫‘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反元大業僅靠我們錐子山的力量是無法完成,但如果我們冒冒失失地就去投靠別人,誰知道別人會不會只是拿我們當槍使,拿我們當炮灰?

髒活兒累活兒送死的活兒都讓我們去幹,有利可圖的時候就把我們扒在一邊,到時候那才是後悔莫及啊。

眼下在錐子山,雖然我們的力量薄弱一些,但只要我們能頂住蒙古兵的進攻,能夠跟他們糾纏,那還是我們自己在當家作主啊。

一旦入了別人的夥,好多事情就由不得自己呢。”

看來這師兄弟兩個的意見有分歧,而且分歧還不小。

常遇春還是認為應該去入別人的夥,人多力量才大,才能與蒙古撻子抗衡。

我看他們兩個要是這麼爭論下去,也不是個事,也沒法解決問題。

於是我開口道:

“大頭領、二頭領,其實你們剛才的分析和想法,都是為了錐子山的這幫兄弟,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先說說常大哥的意見吧,的確如你所說,單單憑著錐子山這幾條人馬,確實難有作為。但這入別人夥的事,一是要謹慎,二也是要看時機。

就說這眼前吧,紅巾軍鬧得是沸沸揚揚,力量最大的有兩支,分別是劉福通和徐壽輝。但他們的部隊離我們這裡遠,我們怎麼去投奔?

這兩個人我們也沒打過交道,為人怎麼樣我們也不清楚。就這樣貿然去投奔別人,我看也不合適。”

常遇春道:“我看濠州的郭子興不錯,他手裡有幾千人馬,和我們往來也較頻繁。上次我們進攻定遠城失敗,虧得他去攻懷遠縣,這進攻咱錐子山的兵才撤退,不然我們錐子山很可能就保不住了。”

一聽常遇春要去郭子興那裡入夥,我心裡就緊張了。

這別人不知道,我可知道啊!郭子興活不了兩年啦,後來他的手下四分五裂,大部分都跟了朱元璋了。

現在去投奔郭子興肯定不合適。搞不好郭子興死了,我們還得捲入他幾個兒子及部下還有朱元璋的爭鬥。這可得勸住他,但這理由我又不能明說。

我略作了下思考,對常遇春道:“郭子興可萬萬投靠不得。”

此話一出,劉聚和常遇春都是一驚。

常遇春道:“胡先生為何這麼說?我們願洗耳恭聽。”

我理了下思緒,緩緩道:“為什麼說萬萬不可投靠郭子興呢?主要有三大原因。”

接下來,我逐一分析了這三條原因。

這其一,郭子興非大將之材。

當時錐子山的兄弟進攻定遠城的時候,郭子興去攻懷遠縣。他都已經將懷遠縣城攻下來了,竟然在敵人回援的時候棄城而去,回了他的濠州。

如果郭子興有大將之材,怎麼可能將剛攻下的一座城池拱手讓回給敵人?

當時,蒙古兵回援的主要是兩支蒙古軍,一支是安豐路的五百援兵,一支是從定遠縣撤回的四百蒙古軍。

這兩路蒙古軍都是聽說懷遠縣遭襲,緊急回援的,都是一路狂奔到懷遠縣,正是人困馬乏的時候。

而此時的郭子興手裡有七、八百人,而且還有懷遠縣城的防禦工事可依託,又是以逸待勞,這仗怎麼打都是贏面大。

可他竟然是直接棄城而去,從懷遠縣搶了大把的物資,殺了一批蒙古人就跑了。這哪象一支能平定天下的軍隊呢?

這個行徑和土匪沒什麼區別。就是攻下個地方,搶了東西就跑。所以,我說郭子興非大將之材。

這其二,現在去入夥的時機不對。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給他們兩個打了個比方。

為了能讓他們兩個更好地理解我想表達的意思,我就拿杜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重生孫十萬,重寫大漢版圖

萌萌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