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零四章 聽戲求官,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張士榮表示,他現在年紀大了,本是該享享福的時候了,但身體卻不行了,吃也不能吃了,喝也不能喝了,現在他也就好這口:聽聽戲。
吃過了午飯,我們小坐了一會兒,就離開了張府。
回到沈家,剛進大門,管家立即前來彙報工作。當然就是請戲班子之事。
管家告訴沈大哥,他已請好了城內最有名的羅家班,戲臺子都已經搭好了。
聽說戲臺子都搭好了,我與沈大哥便在管家的帶領下到了後園。戲臺子正是搭在後園的一塊空地上,正對著涼亭。可以想象,明日要是坐在那涼亭裡,品著茶,聽著戲,絕對是一種享受。
沈大哥對管家點了點頭,表示滿意。
第二天一早,戲班子就來了沈家。羅家班,聽名字就知道這班主肯定姓羅。
因為張士榮還沒來,沈大哥便讓管家安排戲班子的人先歇息,等客人來了再開演。
約辰時末的時分,張士榮便在張大滿的陪同下來了沈家。
我和沈大哥自然是立即出迎。
張士榮告訴我們,他今天可是起了大早。主要是身子骨不如從前了,不能騎馬,只能坐轎子了。要是騎馬,他們早到了。
我和沈大哥立即是將張士榮父子迎入後園,在涼亭裡坐定之後,沈大哥招呼管家,可以讓戲班子開演了。
這時戲班子的羅班主走向前來,問我們今天想點什麼戲。
沈大哥當然是徵求張士榮的意見,畢竟是請他看戲嘛!
張士榮也不客氣,便問那羅班主,他們戲班子會不會唱《琵琶記》?
那羅班主自然是一口應承下來。既然昨天管家曾說過這羅家班在蘇州城內是數一數二的,我想張士榮點的戲肯定是難不倒他們的。
點了戲,戲班子的人自然要準備一番,要化妝什麼的。因為我對戲曲也是一竅不通,只知道有京劇、黃梅戲、粵劇什麼的,便向張士榮打聽起這《琵琶記》是個什麼東東。
我之所以如此一問,這一是尋找點兒話題,二也是故意問點張士榮擅長的東西,讓他好在我面前顯擺顯擺,讓他高興嘛!
這說起唱戲,自然是開啟了張士榮的話匣子。
張士榮告訴我們,這《琵琶記》是一部南戲,是由當時的浙江瑞安人高則誠在民間南戲《趙貞女》的基礎上改編而來。
剛說到這裡,我就請張士榮打住。這什麼叫南戲?我可是從沒聽說過呢!
張士榮笑著告訴我,這南戲是相對於北曲而言的。顧名思義,北曲是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戲曲;而南戲自然就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戲曲。
其實南戲的興起,還得從宋朝說起。南宋時期,朝廷被北方強大的金國壓制,國都不得不南遷。也正是在這種政治中心南移的背景之下,南戲逐漸流行起來。
張士榮正說得興起,《琵琶記》開演了。
由於唱戲是用的蘇州當地鄉音,加上我對戲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又不大感興趣,看了半天,我都沒看懂這個戲曲講的是個什麼東東。
好在是一旁的沈大哥看出我沒有入戲,立即是一邊看戲,一邊替我講解。
原來這《琵琶記》故事的大意就是,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新婚不久,被父母逼著赴京趕考。沒曾料到,這蔡伯喈竟然高中狀元。
高中之後,蔡伯喈還是掛念著家中的父母及妻子,便想辭官回家。沒曾想到,當朝的牛丞相看中了蔡伯喈,不僅不讓其辭官,還硬將自己的女兒嫁給蔡伯喈。
而此時,蔡伯喈老家卻遭遇饑荒,為了能讓公公婆婆吃點好的,趙五娘竟然自己只吃些糟糠。
最終,這事兒被公公婆婆察覺了。婆婆覺得對不起兒媳婦,一時傷心,竟然病亡。公公在婆婆死後不久,也是一命嗚呼。
蔡伯喈本來也給家中寫了多封書信,可不湊巧,書信都未曾送到。
公公婆婆去世之後,趙五娘親手安葬了兩位長輩。然後身背琵琶,沿路彈唱乞討,前往京城尋夫。
事有湊巧,到了京城的趙五娘遇上了蔡伯喈現娶的牛氏。牛氏十分賢惠,得知了趙五娘的真實身份之後,安排了丈夫蔡伯喈與趙五娘重逢。
蔡伯喈得知父母雙亡之後,請求回鄉守孝。最終,皇帝表彰了蔡家,並恩准蔡伯喈帶著趙五娘和牛氏兩位妻子回鄉守孝三年。
這個戲一共分為四十二出,挺長的。除了我們中午吃飯約休息了半個時辰,一直唱到下午申時末才唱完。
唱完戲之後,張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