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零五章 常遇春“冒泡”,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信中,我先是讓他不必客氣。既然我娶了蘭兒,咱們就是一家人,就不要說兩家話了。另外,我還給偰斯透了風,今年年底的官員大考,我已經順便打了招呼,不出意外,下一任嘉定州知州就是他偰斯的。

第二天一早,我將寫好的書信封好後交給了送信之人,並給了他一錠二十五兩的銀子作為答謝,請他務必將此信親手交給偰斯。

那送信之人本就是偰斯安排過來了,我即使不給他銀子,他也得替我將信送回去。何況是有了這一錠銀子,那送信的小夥子是更加歡喜了。跟我道別之後,那送信的小夥子立即踏上了返回嘉定州的征程。

八月下旬,朱升老爺子和李善長便接到西線傳來的好訊息,小孤山的傅友德和丁普郎率軍投降了。

聽到這個訊息,我心中的石頭總算是落地了。

事情的發展正如我當初預料的那樣。拿下安慶、池州之後,朱元璋召集眾將在安慶召開了陣前軍事會議,會議的議程當然是如何拔掉小孤山這顆釘子。

朱元璋並沒有被順利拿下池州和安慶而衝昏頭腦,畢竟鎮守池州和安慶的雖然是陳友諒的嫡系,但都是名不見經傳的角色。但鎮守小孤山的傅友德和丁普郎則大不相同,這二人是早就聲名遠播了。

雖然朱元璋對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是相當重視,但眾將並未被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的聲名嚇倒,都是紛紛請戰。

正是因為傅友德和丁普郎是曾經徐壽輝麾下的“四大金剛”,那就算不上陳友諒的嫡系,自然就成了朱元璋要努力爭取的物件。

也正是因為想著收服此二人,朱元璋才對小孤山如此重視,召開了陣前軍事會議。

會上,眾將是很快達成了一致意見,穩紮穩打,進軍直逼小孤山。不過,大軍到了小孤山一帶,並不急於進攻,而是以攻心為上,最好是能派人到小孤山敵軍軍營中去交涉一番,爭取說服這二人。

雖然在一年之前,康茂才曾奉朱元璋之命去過小孤山,傅友德和丁普郎當時也並未就此事發表任何意見。但這一次再去說降,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因為康茂才當時只是扮作普通人,而且是秘密進行,傅友德和丁普郎不會擔心被陳友諒發覺。因此好酒好肉招待康茂才是一個正常人都會作出的舉動,畢竟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多給自己留條退路有什麼不好呢?

這一次再去招降,那是什麼情況呢?

朱元璋兵臨小孤山,兩軍交戰一觸即發。站在傅友德和丁普郎的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這一次來人說降,相當於就是最後通牒,如果他們兩人不降,對面就要開打了。

在這種情況下,傅友德和丁普郎就有點被迫投降的感覺。如果他們兩個腦子一熱,不接受這種受迫投降,殺了說降之人,與朱元璋開戰,也是相當有可能的。

另外,這次朱元璋兵臨城下,派人過來說降,那就是明目張膽地進行的。即使傅友德和丁普郎二人不答應投降,陳友諒也必定會知道此事。

如果傅友德和丁普郎不降,那就必須殺掉來說降之人,以向陳友諒表忠心。如果不殺掉說降之人,他們兩個以後在陳友諒面前也是沒有辦法交待的。

也就是說,這一次去小孤山說降,是有相當大的生命風險的,與一年之前的康茂才說降有著天壤之別。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當說到了這去小孤山敵營中說降之事,大家就都不發話了。因為這事兒搞不好就把自己小命兒搭進去了。雖然自古有“兩國交戰,不斬來使”之說,但在現實中,經常有拿對方說降之人祭旗的事情發生。

正在眾人都沒開口之際,常遇春自然是不肯放過這個機會。他立即向朱元璋請命,他願意以先鋒官的身份去敵營中勸降。

常遇春一出來冒這個泡,許多人都是鬆了一口氣,他們生怕被朱元璋派去小孤山說降。並不是說這些人貪生怕死,而是這些人覺得要是死在說降的過程中太憋屈了。

朱元璋手下的這些將領,有許多人都是不怕死的,但是那種不怕死是指在兩軍對壘的戰場之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