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零三章 馮國用之死,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見道衍如此回答,我便賣了個關子,說道:“你有沒有想過我這位小舅哥為什麼在這文學造詣上也有如此功夫呀?他還有一個身份,恐怕你還不知道哦!”
道衍詫異地看著我問道:“還有一個身份?是什麼身份?”
我笑道:“聽說過朱升朱老爺子嗎?”
道衍說道:
“那我是當然知道的呀,那可是一代大儒呀!
可惜我是沒有機會向他當面討教了。聽說他前些年從池州學正上卸任之後,一直在石門隱居講學。
主要是這兵荒馬亂的,從蘇州去石門也是十分不便。不然,我倒真想去聆聽他老人家的教悔。”
我笑道:“我的這位小舅哥朱同,正是朱升老爺子的次子。這下,你應該知道他為什麼年紀青青的,論文學造詣,與你是不相上下了吧!”
道衍聽聞此言,是立即起身,對朱同作揖道:“原來是朱老先生的公子,失敬失敬!”
朱同當然也是立即起身,對道衍和尚作揖。
這身份一說破,二人又是親近了不少。道衍當然是得向朱同打聽一下他父親的近況,以示對朱老爺子的仰慕。
當道衍小和尚聽說了朱升老爺子已經到了應天,在朱元璋手下效力的時候,表示一定會抽時間去趟應天,去拜訪朱升老爺子。
我和朱同當然都是十分歡迎道衍小和尚去應天的。
道衍小和尚說起朱升老爺子投奔朱元璋這事時,也是有些不解。
在道衍看來,朱元璋、張士誠、徐壽輝之流招納朱老爺子這等賢士,無非就是作出一個樣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裝點一下門面,其目的就是為了以後能夠更多地去招攬人才。
真正要去輔佐這些人,積極建言獻策的話,恐怕是徒勞無益。
因為這些人都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他們都有自己的主張,可未必聽得進去這些賢士大儒的治國安邦之策。
聽了道衍這話,我雖然覺得有幾分道理,但也有些太過武斷。於是便問道衍何出此言。
道衍小和尚先跟我賣了個關子,他說道:
“恩公,你知道我這兩年為什麼在詩詞歌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嗎?
我以前可是比較注重兵家、法家這些與時政結合緊密的方面,對吟詩作賦的確是興致不高的。”
其實這也正是我十分疑惑的地方,怎麼短短几年時間,他似乎是從一個“理科生”一下子就蛻變成了一個“文科”、“理科”都很厲害的“學霸”似人物了。
我便表示出十分感興趣的樣子,讓道衍小和尚繼續講吓去。
原來這兩年,道衍先後結識了兩位人物。這兩個人物一個叫楊基,一個叫高啟。
這二人可是詩詞歌賦的高手,與當時吳地的另外兩名優秀文士張羽、徐賁,被時人稱之為“吳中四傑”。
先說說這楊基,生於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比道衍大了九歲。
他詩風清俊纖巧,尤其擅長五言詩,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鵰手”。另外,他還兼工書畫,特別善於繪山水竹石。
再說說高啟,生於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比道衍小一歲,與朱同同歲。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他生性機敏,讀書過目不忘,尤其精通曆史,但最大的嗜好還是詩歌。
高啟在詩歌方面可以說是一位超級天才,特別擅長模仿。用現在的話來講,可以說是一位詩壇的“超級模仿秀”。
高啟的這種模仿,絕對不是簡單的流於形式和外表,而是師從古之,而後自成一家。
後世紀曉嵐曾有這麼一段話,來形容高啟。說他是“其於詩,擬漢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似唐,擬宋似宋,凡古之所長無不兼之。”
張士誠起事之後,多方招攬名士。這“吳中四傑”自然是全被招入張士誠的幕府之中。
道衍也正是仰慕“吳中四傑”的名聲,加之這四人都在蘇州,便去拜訪。
因為道衍和尚也算得上是一個有學識之人,一來二往,道衍和尚便於這“吳中四傑”成了熟人了。特別是與楊基、高啟二人志趣相投,他們三人倒成了至交好友了。
也就是在與楊基、高啟的多次談人生、談理想的過程中,道衍小和尚也得知了他們“吳中四傑”無非也就是張士誠的一個花瓶。
後來,楊基、高啟先後棄官歸隱,“吳中四傑”也只剩下張羽、徐賁“二傑”繼續追隨張士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