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四十六章 天完內訌,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認為是相當有把握的,即使拿不下池州,至少可以拿下池州江北的樅陽。
一旦樅陽拿下,就可以釘住安慶、池州的天完兵,讓他們無暇顧及咱們的應天。
徐達為什麼這麼有把握?
因為天完政權剛剛發生了一場內訌。
這事兒,還得從倪文俊說起。
倪文俊是黃陂人,漁民出身,作戰非常勇敢剽悍。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倪文俊也有一顆不安分的心,也拉起了一支隊伍。
當年,這一帶實力最強大的就是徐壽輝,倪文俊便接受了徐壽輝的兼併。
徐壽輝在起義的當年就建立了天完政權,國都就定在蘄水(今浠水)。
因倪文俊有一支自己的隊伍,徐壽輝便任命他為領軍元帥。當初,這位領軍元帥手下的元帥簿書椽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陳友諒。
說起這天完政權,似乎這名字不大吉利。“天完天完,天要你完。”
但徐壽輝當初定下這“天完”二字,也是有深意的。
“天”字就是“大”字上加一橫,“完”字就是“元”字上加一個寶蓋頭,意思就是全面壓制“大元”。
雖然這壓制大元,看起來很美好,但天要你完,你也不得不完。
所以,歷史最終證明,這天完政權是不長久的。這也是告訴大家,起名字很重要啊。
要說這倪文俊英勇善戰,那也絕非浪得虛名。早在他起兵之初,他就遭遇了一個強大的對手。
那年還是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朝威順王寬徹普化就帶著大兵準備剿滅倪文俊。
說起這威順王寬徹普化可能大家都不認識。但去過武漢黃鶴樓的人可能會留意到,黃鶴樓公園西大門人口處內,黃鶴樓正前方、白雲閣以西約四、五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寶塔,名為“勝像寶塔”。
這座“勝像寶塔”就是由當時鎮守武漢的威順王寬徹普化所建。
這威順王乃忽必烈第九子脫歡的兒子,也就是說這威順王是忽必烈正宗的孫子。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那這威順王應該不至於成為犬孫,再怎麼著,那也得繼承點忽必烈那能征善戰的基因吧。
可就是這威順王寬徹普化帶著大兵壓境,並沒有嚇到倪文俊。倪文俊不僅擊敗了威順王的大軍,還活捉了威順王的兒子別帖木兒。
這天完政權紅火了兩年,佔據了江南不少土地。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元軍調集重兵對天完政權進行圍剿,徐壽輝部遭受重創,國都蘄水也被元軍攻克。
直到第二年,因龍鳳政權和張士誠部越來越壯大,元軍顧不得繼續收拾徐壽輝的殘兵敗將,徐壽輝部才有了喘息的機會。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倪文俊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能力。
他先是在年初攻克了沔陽(今湖北仙桃),接著就準備順漢水而下進攻武昌。
這武昌可是威順王寬徹普化的老巢,仇人想見,是分外眼紅。威順王決定先發制人,趁著倪文俊新取沔陽,立足未穩之際,打他一個措手不及。
威順王這次帶上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三個兒子,親率大軍,水陸並進,直取沔陽。
但倪文俊早有準備,在漢川縣雞鳴汊一帶設伏。並在江中沉掉一些破舊船隻,致使元軍船隻行至此處擱淺。
然後倪文俊又採取了火攻。此役,威順王的三個兒子皆戰死,威順王自己也是帶著殘兵敗將逃到陝西去了。
至此,這威順王再也沒有踏入過他曾經駐守三十餘年的武昌半步。
擊敗威順王之後,倪文俊是一路勢如破竹,連克武昌、漢陽、襄陽、江陵等地。
次年,倪文俊在漢陽修建宮殿,迎接徐壽輝入主漢陽,天完政權得以重振旗鼓。
徐壽輝封倪文俊為天完政權的丞相。但倪文俊的內心其實是不平靜的。
在他心目之中,沒有他就沒有天完政權的復興。
但徐壽輝也是一個權力慾望極強,不甘心做傀儡的人。於是二人之間就產生了矛盾。
恰好此時,元廷看破了這一點,便派人私下找到倪文俊,許以高官厚爵,意圖招安他。
倪文俊便獅子大開口,要求元朝廷封他為湖廣行省平章,並以五年前俘虜的威順王之子別帖木兒作為人質要挾。
但元廷並未答應倪文俊的要求,雙方進入了討價還價階段。
就在這討價還價的節骨眼兒上,這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