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三十七章 大寧危矣!,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時各地農民起義軍如雨後春筍,但元朝的皇帝卻聽信了哈麻這老兒的蠱『惑』,先是罷了脫脫,後來又將他流放雲南,一代名相就此客死他鄉。

大元朝的江山從此就成了在風雨飄搖中苟延殘喘。雖然也有不少的忠義之士都冒死向皇上進言,可皇上就信哈麻的。

偰遜還說,他之所以在其父親去世後辭官隱居,就是不想眼睜睜地看著大元的江山在他們這些臣子手中斷送。

他本以為在有生之年,大元的江山還能堅持。現在看來,危險了!

所以他打算客走他鄉,免得家人受戰『亂』之苦。

聽了他這番話,我心中暗想,這位偰遜大哥倒是對時局的把握很精準。不象我新結交的那位好朋友張玉,還一心想著幫著蒙古人繼續他們的統治。

可據我所知,朱元璋是先消滅了陳友諒和張士誠之後,才北上趕走元朝皇帝的呀!

現在的元大都應該是安全得很呀,更何況是元大都東北的大寧呢?

於是,我便追問道:

“大哥,這蒙古人的江山可能是坐不長久了,但也不會是三、五年就堅持不了吧!

現在的大寧還是平安得很,既然哈麻沒有來找你的麻煩,你何苦又要搬家?

你就是要搬家,這又打算搬到哪裡去呢?”

偰遜苦笑了一番道:

“大寧危矣!

妹夫你肯定是不知道,我雖然是避居在此,但對天下的時局,我還是清楚得很。

紅巾軍已拿下了元上都了,下一步肯定會進攻元大都。

而且這次進攻元大都不光是北邊元上都方向的紅巾軍,還有南北濟南方向的紅巾軍。

一旦元上都方向的紅巾軍南下,大寧必將受到戰火的侵擾。”

偰遜開始給我分析當時的戰局了。

原來,從去年開始,龍鳳政權的劉福通開始指揮所屬的紅巾軍北伐。

此次北伐,紅巾軍共分東、中、西三路。最先出發的是中路軍,於公元1357年年中就開始北上了。

中路軍的兩位將領分別叫關鐸和潘誠,外號分別稱“關先生”和“破頭潘”。

中路軍先是北上曹州(今山東荷澤),然後*北入山西,先後攻克雁門關、大同。

今年年初,中路軍出乎意料地向東北進軍,直取元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

紅巾軍攻克元上都令元朝上下朝野震動。

這元上都可是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

公元1256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聰(劉秉忠)於桓州城東、灤水北岸的龍岡相地建城,命名為開平,其遺址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

忽必烈即位建元中統後,開平府不斷得到增修擴建。

元朝中統四年(1263年)升為都城,定名上都。

直至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今北京新建元大都後,元上都仍為元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地位與元大都不相上下。

因此,紅巾軍攻克了元上都之後,蒙古人有了種被抄了老巢的感覺,焉能不朝野震動。

這還只是從政治因素和心理因素上分析元上都失守後的影響。

如果從軍事因素上來分析,這紅巾軍攻克元上都就更加具有戰略意義了。

至正年間,各地爆發農民起義以來,都只在南方鬧騰。

元朝統治者當時只需要做好元大都以南的防禦即可,也就是說,只要在河北、山東一帶布上精兵,農民起義軍也鬧不出什麼大動靜。

可這次劉福通的戰略部署確實讓元朝統治都大跌眼鏡,本來他的北伐軍還在山東曹州,卻突然轉向西北直入山西。

進入山西之後,紅巾軍並未東進『逼』近元大都,反而是繼續北上,直取元上都。

元上都一失,紅巾軍就可以從北邊南下直取元大都了。

關鍵問題是,元朝統治者從未在元大都的北邊佈置重兵。如此一來,就徹底打『亂』了元朝統治都的防禦計劃。

偏偏在這個時候,劉福通又分別派出了東、西兩路北伐軍。

這西路北伐軍倒也罷了。一路向陝西方向進攻,雖然也攻了不少城、略了不少地,但對動搖元朝的統治,還是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

令人頭疼的就是這東路的北伐軍,這東路軍頭領叫『毛』貴。

對,就是我們在濟寧看見的那股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捕快從喝酒開始

百里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