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一十六章 石象生,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他官員的眼中,劉伯溫這大半年的看起來整天忙忙碌碌的,但他究竟在忙些什麼,誰也不知道。
也正是有這兩件相當重大、又相當機密的事情要處理,劉伯溫哪裡顧得上汪廣洋、楊憲那些破事兒。直到楊憲突然被罷相、被打入天牢,劉伯溫才猛然意識到,浙東集團這次栽了大跟頭,楊憲這傢伙這次能不能保住小命都是大問題。
自從楊憲不聽劉伯溫勸告,非要與已經“病退”的李善長死磕到底之後,劉伯溫與楊憲的私下交往明顯少了許多。畢竟雙方話不投機,誰也說服不了誰,一見面就容易陷入爭吵。
再後來,楊憲彈劾汪廣洋,自己當了左相,更加成了大忙人。劉伯溫也因為汪廣洋之事有些惱怒楊憲,二人就更加話不投機了。
但是這一次,楊憲被打入天牢,朱元璋還放出秋後問斬這種狠話。朱元璋覺得,自己該去看看他了。畢竟昔日曾是共進退的好兄弟,只是楊憲自從入主中書省之後,有些頭腦發熱,雙方變得不投機了。
楊憲被打入天牢,那自然是嚴加看管,沒有朱元璋的批准,任何人也探不了監。
當然,自從楊憲被打入天牢之後,除了楊憲的家人要求探監,還沒有任何一名官員提出過要去探監。這個時候,先前那些巴結過、或者準備巴結還暫且沒有巴結上楊憲的官員,都對曾經與楊憲有過任何瓜葛而避之不及,誰還傻傻地去給楊憲探監呀?
人心冷暖、世態炎涼。咱們也不必對這些人太過於苛求,塵世間又有幾個人不是反覆權宜、衡量個人的利益得失呢?
去探監楊憲的官員,劉伯溫是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
當劉伯溫跟朱元璋提起,想去天牢探望楊憲時,朱元璋愣了一下子,沒有說任何一句話,只是衝楊憲擺擺手,讓他去。
看著劉伯溫離去的背影,朱元璋搖了搖頭。
侍立在一旁的太監看到此情景,心裡還在琢磨著,這劉伯溫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楊憲都已被打入天牢,一個行將就木之人,還有什麼好探監的?
這太監見朱元璋衝著劉伯溫的背影搖了搖頭,還以為是朱元璋對於劉伯溫斗膽提出要為楊憲探監之事,對劉伯溫甚是不滿。
其實這太監哪裡猜得透朱元璋搖頭的真正深意?朱元璋這是在感嘆世太炎涼,曾經貴為左相的楊憲倒臺之後,都沒有一個人提出來要為他探監。直到今天劉伯溫的出現,朱元璋才真正感受的人心冷漠。
由此,朱元璋聯想到了更多的東西。萬一將來他們朱家的子孫落難,滿朝的文武究竟還有幾人能夠做到劉伯溫這樣,對他們朱家不離不棄的呢?
想到了這些,朱元璋陷入了深深的恐懼……
楊憲雖然是朝廷重犯,帶著手銬腳鐐,但好歹是曾經的左相。因此,並沒有和其他犯人關押在一起,而是單獨關押。
劉伯溫來探監,獄卒們知道這是皇上批准的。牢頭還算識相,讓劉伯溫進入楊憲的監室之後,便鎖上門,帶著眾獄卒遠遠地退下了。他們可不敢偷聽劉伯溫與楊憲的對話,有些時候,知道東西的越少,自己的腦袋越保險。
楊憲沒料到劉伯溫這個時候竟然來獄中看他,不知是委屈,還是感動,反正楊憲的眼眶是溼潤的。
劉伯溫來探監楊憲,自然是備了酒菜,用一個食盒隨身提了進來的。因為劉伯溫對於楊憲突然被罷相,還被打入天牢、秋後問斬,感覺十分蹊蹺。
他想好好問一問楊憲,如果真是因為有什麼事情讓皇上誤會了,劉伯溫還可以想想辦法,看有沒有轉圜的餘地。
一般在這種情況,身陷牢籠之人,往往會心灰意冷,不願意再與人說話,只願意靜靜地等死。楊憲的這個倔強脾氣,劉伯溫也是十分清楚的。
正是為了防止楊憲不願意多說,劉伯溫才帶上酒菜,他想跟楊憲先喝上兩杯。酒是感情的潤滑劑,酒也是傾訴衷腸的催化劑。
看楊憲那副樣子,劉伯溫並未多言,更沒有直接開口問這件事。劉伯溫只是默默地開啟食盒,拿出幾碟精緻的下酒小菜,然後拿出早已溫好的酒,滿滿地倒上兩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