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九章 談判繼續,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劉伯溫沒有答話,只是“嗯”了一聲。

我接著說道:

“你說說譚誠這小子,不滿二十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

自己的父親被別人殺了,他敢隻身涉險,為父親報仇。

且不論這事誰是誰非,你不覺得他的身上有一股與眾不同的氣息嗎?

你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的父親被別人殺了,你會不會做出一些衝動的舉動?

況且他現在也只是挾持了你的兒子,並沒有釀成什麼惡果。

我覺得你們都各讓一步,該和解就和解吧!

殊不知,我們漢人之間這般內鬥,正是蒙古人想看到的呀!”

劉伯溫開口道:

“你說得對!

現在想起來,我確實不應該對他們苦苦相逼。

雖然譚誠的父親與別人合夥印製偽鈔,但他們也才剛開張沒多久,印的那點兒偽鈔都還沒來得及用出去多少,就被我連窩端了。

按照咱大元朝的律法,偽造錢幣得處以極刑,我砍了他父親的頭,是按照律法辦事。

但這個律法也確實太嚴酷了一點兒。”

元朝是我國大規模使用紙幣的朝代,紙幣雖然起源於宋朝,但真正大規模運用還是元朝的事。

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後,曾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

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於北方草原地區,屬於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

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但元朝紙幣的防偽技術還不如宋朝。

在宋代,印製紙幣主要有三個關鍵點:

一是模板,最初是用木雕,後改為銅版。模板除了文字外,還有“隱秘題號”,有“屋木人物”圖案。

二是印刷,有用同一色紙印造,也有用套色,多采用朱、墨兩色,還有官印,有花押(行草體的簽字)。

三是印紙幣的紙張需特別製造。包括交子在內的宋代紙幣用紙均在成都製造。

為什麼要選擇成都特製的紙呢?

主要是在造紙過程中進行了特殊的砑花,通常稱這種經過特殊砑花的紙張為水紋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水印。

可見宋代的防偽技術還是不錯的,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大量的偽幣出現。

這也就是宋代紙幣雖然出現了,但沒有大行其道的原因。

元朝建國以後,大規模發行紙幣,但元朝的防偽技術還不如宋朝。

其原因是,在宋朝掌握紙幣防偽技術的專業人員都是漢人。

元朝在馬背上得天下後,對漢人比較歧視。

因此,雖然元朝到處徵召那些懂得紙幣防偽技術的專業人士,但這些人大多拒絕與蒙古人合作,隱姓埋名地躲藏起來。

因此,元朝的紙幣防偽,主要靠兩點。

一是加強對造紙幣材料的控制,鈔紙主要取用桑樹內一層極薄的內皮製造,且禁止民間私自制造此類紙張。

二是嚴刑峻法,元代對偽造紙幣的刑罰極重。

尤其是元朝後期,凡是出現偽鈔案,凡起意者、雕板者、印鈔者、抄紙者、項科號者、蒙裡安藏印造者、收買顏色物料者,“具是同情偽造,皆合處死”。

為了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紙幣票面上印有:“偽造者斬,賞銀伍錠,仍給犯人家產。”等字句。

因此,要按照元朝的律法來講,劉伯溫抓了譚誠的父親,並將其處死,也並不為過。

但要認真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這些偽造紙幣之人,特別是象譚誠父親那樣,沒有造成較大影響的人,被處死又顯得有點冤枉。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

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後超過了36年。

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

至正鈔發行的背景是至正年間,政治已十分腐敗,社會矛盾急劇激化,各處饑民、流民起事不斷,國家稅賦收入急劇減少,為了各地平叛,國家經費開支卻急劇增加。

在這種大背景下,統治階級採取了飲鴆止渴的辦法,用大量發行至正鈔的辦法緩解財政危機。

至正鈔才發行幾年,就發生了嚴重貶值,國家通貨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天怮

秋暝

天武霸尊

十九道

漢末沉浮記

何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