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禎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七十三章 和州考察,明越坡,國之禎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鹽的隊伍一起去和州。
趁著這幾天時間,我又去黑石嶺轉了轉,周定成的隕鐵煉的還可以。他拿了一塊從隕石裡冶煉的毛胚料,我看了看,還不錯,拿在手裡很沉,比同體積的普通鐵是沉多了。
那塊鋁合金板也被他切了一塊下來,能夠隨意拉絲、打造。
當時元朝的鎧甲比起宋朝,最大的改進地方就是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不似宋朝鎧甲那般笨重。
宋朝的鎧甲一般重量在三十公斤左右,十分不利於行軍作戰。元朝經過近百年的統治,一些技術也逐漸流傳開來。
周定成他們經過研究,認為甲片的形狀成“山”字紋排列更能達到防護的最佳效果。
我表示堅決支援他們的創新想法,讓他們先用普通的鐵片試著打造,然後用刀砍、用箭射,看哪種的防護效果最好,且質量能最輕。
待試驗成功之後,再用那些鍛造的鋁合金片製造一副鎧甲,這樣一副鎧甲的重量比起用銅、鐵製作的就要輕上許多,那要穿在身上作戰,靈活性就更好了。
接下來,我又看了看譚誠他們的情況。
譚誠正在雕刻一副銅板,見他認真,我也就放心了。候富貴、陳為俊帶人出去採購桑樹和印油等東西去了。
我讓譚誠轉告他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做到精益求精。
看看黑石嶺中一切都進行得有條不紊,我也就放心了。
冬月二十四,我帶著羅仁、陳定邦、賈海通、鄭光成四個人跟著常遇春他們,隨著柳懷鏡的隊伍向和州而去。
剛出定遠不遠,常遇春提出想先去滁州看看,瞭解一下朱元璋的治軍情況。
我一想也好,為了不耽誤柳懷鏡他們的行程,我們就與他們分了手,他們繼續加快速度去和州,我和常遇春他們幾個則先去滁州探探情況。
常遇春只帶了崔道遠和藍玉,我則帶了四個人,我們一行八人與冬月二十七進了滁州城。
雖然朱元璋的部下,我認識湯和、徐達、李善長、胡惟庸。但胡惟庸現在在濠州,李善長有可能還在路上負責運送物資,不一定在滁州城。湯和和徐達很可能跟朱元璋去了和州。
因此,現在滁州城中,可能沒有熟識之人。這樣也好,更能讓我們充分地瞭解情況。
入滁州城的時候,已經是下午了,我們趕緊找了家客棧。晚上,我們一邊在客棧吃飯,一邊和那店小二聊天,有意無意間,打聽一些朱元璋攻下滁州後的情況。
據那店小二說,朱將軍治軍還是很嚴謹的。他們攻下滁州後,並沒有擾民。而且還主動派人跟他們這些原本就在滁州城內做生意的人聯絡,讓他們繼續安心地做生意,並免除一年的稅金。
所以,朱將軍他們拿下滁州後,滁州城內一切很平穩,並不象其他地方,出現一旦城池易主,大量人員外逃的現象。
聽到這裡,常遇春滿意地點了點頭。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幾個又在滁州城內,到處晃盪。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滁州城內一切井然有序,確實不象是一個剛剛易主的城池。
常遇春又帶著我們去四個城門都轉了一遍,跟守城門的兵士也扯了幾句。常遇春悄悄對我說:“這滁州城內緊外鬆,看樣子,那朱元璋治軍的確是有一套。”
我也點點頭附和著常遇春。接下來,我們在滁州城又逗留了三日,才出發趕往和州。
臘月初七,我們才到了和州。我們到和州的時候,柳懷鏡的隊伍已經把私鹽都裝載好了,準備第二日就出發回定遠。
到了和州,常遇春先向陳元貴了解了一下朱元璋攻克和州的情況。本來和州的元軍實力就不強,加上收容的滁州戰敗後的逃兵五百多人,總共兵力才剛剛湊足兩千人。
朱元璋是什麼人,老謀深算,加上有徐達、湯和等一干人。朱元璋才兵臨和州城下,和州守軍就已亂了陣腳。
特別是那五百滁州戰敗逃過來的元兵,那們可是知道朱元璋厲害的。這些人既然在滁州之戰中,就能腳底抹油開溜,那這和州城的堅守戰,肯定是不能指望他們的。
關鍵是這一撥人老是在和州守軍中散佈一些朱元璋如何如何厲害的言論,搞得那些原本和州守兵未戰先對朱元璋怯了三分。
朱元璋攻和州也就帶了不足三千人,從兵力上講的確比和州守軍多一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