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部分,世界級陰謀,貓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馮·卡爾在廣播中宣佈“一個德國國家臨時政府已經組成。”第二天,兩千名支持者歡呼著舉行勝利大遊行,卻最終陷入與警察發生暴力衝突的混亂中,死傷眾多,希特勒和他的支持者們則被監禁。希特勒被判在蘭茨伯格要塞監獄中服刑五年,不過,他只在那裡呆了十四個月。利用這段服刑期,希特勒重新修訂了《我的奮鬥》——一本他對德國未來的宣言。
貝格布努凱勒啤酒館軍事政變成為一個政體建立者的傳說,這其中是否看到光明會的“黑手”?
希特勒,光明會的棋子?
當今觀點普遍認為,希特勒是一個絕對的惡魔、一個肉身的撒旦,一個將精英們為之深受創傷和困擾的戰敗國家置於絕對統治之下的魔鬼,然而卻忘記了去追究德國絕大多數民眾的責任。
德國史學家、納粹問題專家馬丁·布洛沙特(Martin Broszat: 1926—1989)的研究卻從相反的方向證明,希特勒只是一個“軟弱的獨裁者”,一個社會和文化與之匹配的產物,一個在他出現其中的第三帝國曆史上不太重要的演員,實現宏偉藍圖的任務實則為他人所擔當。
希特勒主義研究最重要的史學家之一、英國人安恩·科修(Ian Kershaw:生於1943年)將納粹體制描述為一個個體必須競爭求存的叢林體系,此一必要性引導著希特勒精神的建立和理念的形成。他認為,“希特勒只是一個懶惰的獨裁者”。一個“懶惰的人”,因其權利的威信力,對大眾的煽動力,建立在封建主義形態上的男人間夥伴關係的信任力,而被置於德國偉大功勳實現之路必不可少的獨裁者位置上,行使著他的功能。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