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手一次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章 炎黃千古多磨難,天王英魂萬世存,宋遼英雄野史,倒手一次,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快到了!”
突然冉難淵面上一喜,低喝一聲。眾人聞言疑惑的看著前面的山石矮崖,這裡並無什麼廟宇顯露出來,道路也依然是難以辨識,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前面幾個農夫。冉難淵沒有去看疑惑不已的諸人,驅馬上前,到那幾個農夫跟前下馬,抱拳行禮,問道:
“各位老鄉請了。在下冉難淵,前來遏陘山祭祖。敢問你們揹著香燭紙錢,長途跋涉,可是要去祭祀什麼人嗎?”
“閣下姓冉?”農夫中一個長者出言回應,剛才他們見冉難淵一行騎馬帶刀劍,都有些害怕,畢竟現下大宋匪患嚴重,強人毒害魚肉百姓太過尋常,幸好冉難淵如此客氣才讓他們心下稍安,“各位英雄請了。小人乃是山下的農戶,名為李文泰,先祖多少曾蒙了武悼天王的恩德,在數百年前的亂世中苟活了下來。祖訓清明節要來謝過武悼天王的活命之恩,故而今天我這把老骨頭又來致謝一番。閣下既然姓冉,難不成……是武悼天王的後人?”
冉難淵聞言甚是歡喜,任誰的祖上被別人感佩惦記都會讓後人與有榮焉。他當然表明身份,頓時惹得這幾個來拜祭之人激動莫名,那名為李文泰的長者甚至要跪下致謝,冉難淵怎敢受此大禮,急忙將他扶住,不迭聲的愧稱‘不敢’。眾人相談正歡,自然而然結伴而行。冉難淵年幼時雖然曾隨父親到過遏陘山祭奠先祖,畢竟那時年紀還小,上山路途記得不是很清楚,此時有熟識路途的人結伴而行,心中也是大定。一路上山,所遇之人越來越多,待眾人遠遠看見那處低矮的石廟,周圍祭祀之人已然近百。冉難淵見此情景,雙目一紅,將馬匹綁在山下,率眾登上了石廟所在。面對廟門,其內一尊武悼天王冉閔的石雕已經模糊不清,畢竟石廟僅有一屋,連門都沒有,數百年風吹日曬,便斑駁了英豪。
“小秋、倩雪,過來跪下,拜見先祖!”冉難淵擺上供品,點上香燭,灑了醇酒,率先領著夫人高玉柔跪拜在地,又給兩個晚輩領祭,“先祖武悼天王,名諱冉閔,與鮮卑慕容氏一戰,雖殺敵無數,終是惜敗。今不肖子孫來祭,慕容氏覆滅,再次告慰祖上。祖上護佑,冉氏一族,後繼有人,再再告慰。泉下有知,祖上也應含笑,再拜,饗!”
祭祖之詞,出乎獨孤小秋意料,竟沒有誓言恢復冉魏王朝的部分。他問過冉難淵,冉難淵倒不以為意,說歷代冉家後人也都曾想過恢復冉魏,但是祖訓卻不許,因為當年武悼天王冉閔雖然稱帝,卻後悔自己這樣做換來了無盡的殺戮和征戰,故而警示後人不可妄動刀兵,更不要說恢復冉魏了。簡單而莊嚴的祭拜之後,冉難淵率眾掃墓,簡單修葺廟宇。這時冉難淵發現周圍其他人等並未散去,反而在圍觀傳閱什麼。按理說,祭拜結束,諸人也該散去,冉難淵上次來祭祖之時,也沒有這許多人停留。於是他特意留神,果然見一份手書祭詞在前來祭奠的眾人中傳閱。因為此地氣氛莊嚴肅穆,故而不曾有人喧譁,只是互相傳看。冉難淵在人群中遠遠一看,見那一紙祭詞以瘦金體寫就,骨骼清奇,文風豪邁,不禁細細觀看。
“黃天厚土,先民在上!
龍庭故地,大宋北土。歲在癸卯,清明寒食。山勢嶙峋而遏陘,英魂屈居而名聞。曾有五胡亂華而炎黃乞活,後有武悼天王之冉閔為尊。諸方蠻夷屠戮我民,一時豪雄怒而殺胡!艱哉百姓,無時不戰,壯哉先民,不願為羊。憐乎英雄不得天佑,惜敗於鮮卑,終於慕容倒行逆施,天譴為塵土。帝王雖崩,六月不降滴水,天下尊之,俄爾雨師親臨。天王不幸,未延帝祚,炎黃得續,理應拜謝!
上饗!
福州黃某拜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