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果子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接連生變,王牌大記者,大果子精,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連幾天,無論熱線還是線人,關於井蓋傷人的新聞就沒有來過,有時候就是這麼寸,你越是期待一件事兒,那件事兒就越是不來,甚至卓峰一度都懷疑是不是青城市所有的小區,所有的井蓋都煥然一新了。
唯一的好訊息,就是大柳樹舊貨市場土木工程的第一期款到賬了,30萬元整,聽從閆傑這個小資本家的建議,只給了齊強5萬元的鼓勵金,留下了25萬元過幾日再發放。
還有就是老媽支援的小米也終於到了,給梁主任、宋編輯、魏編輯,還有江編輯都送了一份嚐嚐鮮,再往上的領導就不熟了,也懶得去送,當然也少不了閆傑、王澤端這兩個好友的,剩下了不少,想了想任行也送一份,上次好歹人家幫忙給找了張年貨的片子,還有就是張超也送一份,把這個線人的關係維繫好了。
最終,還是趙思思破了題,有線人給她報料,說西城區的新華小區裡有位老大爺晚上走路,踩破了臨時蓋汙水井的門板,差點掉進去,雙腿都擦破了皮,事情不大,還是前幾天發生的事兒,時效性有點過。
但是,如今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藍鯨環保建材公司的孫老闆那200個井蓋早就談好了,就等著報社派人去拉了,如果沒有新聞由頭,想免費贈送井蓋也沒有理由。
想想卓峰也感覺有點搞笑,如今報社免費送東西,也得找個理由,來個名正言順、師出有名。
“叫上攝像,打車去,來回報銷,多拍點片子,”卓峰看了下表,囑咐道,“稿子往大里寫,多看看,多走訪下小區裡面,好像新華小區是個老小區,估計應該有很多此類無蓋井。”
“好的,馬上走。”趙思思整理好採訪本之類的,喊上佳績就出發了。
卓峰思索了下,又給還未上班的宋方儀打了個電話,這井蓋策劃可是醞釀已久,而且還是社群開闢根據地的第一炮,自然要打得夠響才行,他是打算小題大作,弄一個頭條。
宋方儀接到電話,同意倒是同意做成頭條,就是角度和卓峰想的不一樣,要求傷者也要儘量採訪到,而且最好也要找到責任人,給讀者一個明白。
兩人想法都差不多,中規中矩,就是苦了趙思思。
本來趙思思是十分期待,萬分認真地去採訪,結果到了新華小區就有點傻眼,受傷的趙老爺子倒是好找,因為老爺子也在找人為他的醫藥費埋單。
出事的是小區裡的汙水井,問市政,市政說小區裡的汙水井歸物業公司負責管理,讓找物業;去找小區物業公司,一問才知道,小區就沒有物業公司,哪還能找誰?查資料,找法條,理論上井蓋屬於小區共有財產,沒有物業公司可以找業主索賠,可新華小區幾千戶人家、上萬口人,怎麼去索賠?老爺子這一跤估計白跌了。
再一看小區裡的井蓋,一個,兩個,七八個,丟了的全都用門板、舊沙發、甚至鐵柵欄給遮擋住了,而破損的則就更多了,有的插了個樹枝,有的插了個掛衣架,白天還好點兒,都能看到,如果晚上眼神不好,搞不好就會掉進去人。
新聞不夠,圖片來湊,策劃第一稿至少也得來個頭條待遇。
但,一個頭條最少也得一千來字,這麼個小事兒,要是灌水灌到一千多字實在是說不過去,所以晚上排版的時候,宋方儀非但沒有多上文字,反而還砍了不少,特地上了幾張有意思的圖,比如有個井蓋壞了,有人移了個馬桶過去,擋住了;還有個無蓋井,門板、樹枝、木工板,垃圾桶,疊羅漢一般壓了一堆,稿子名字就叫《無蓋井傷了七旬翁誰來負責?》
從事件入手,用圖片說明,最後問題直指核心:小區裡的無蓋井誰來負責這個問題。
稿子順利上版、出樣、籤版,一切順利。
宋方儀在社群群組中留言道:“全體社群版組記者,明日早點來報社,聯絡居委會送井蓋。”
所以,第二日稿件見報後,卓峰破天荒地7點鐘就起床了,8點鐘就到了報社。
此時的報社裡面的記者大廳裡,只有寥寥數人,除了接熱線的社會記者,全部都是社群版組的記者,個個精神奕奕,嘰嘰喳喳說著話兒,看得值班的小張一頭霧水,社群版組來這麼早,這是幹啥呢,過年呢?正月十五還沒到哇。
“峰哥,這幾天我跑了五六個居委會,關係都一般,給我五十個井蓋,我去拉拉關係。”趙思思開口就要了四分之一的額度。
“哎,思思,這麼著急幹啥,今天肯定是先聯絡,明天才正式送呢,峰哥,我也要50個井蓋。”朱秀芳也不拿捏了,搶起了井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