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8章 後事之師,三國凨,破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爭之世,便是諸侯消亡,梟雄強大的亂世。

為什麼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矛盾會發展到不可調和?

劉虞此人,是漢末忠臣,在他擔任幽州刺史、幽州牧其間,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當時,幽州文官自然以劉虞為首,可是武將卻以公孫瓚為首。本來,公孫瓚要接受劉虞的節制,尤其是公孫瓚的軍需供應要倚仗劉虞。因此,兩人之間,在表面上還算是比較平和。

可是,隨著公孫瓚的強大,劉虞感覺公孫瓚就像一條魚,越來越大,越來越滑,越來越抓不住了。尤其是在公元191年時,公孫瓚以兩萬幽州兵馬,大敗侵入幽州的三十萬黃巾,並且成功收編了7萬降卒。公孫瓚兵鋒所指,即便是得到冀州的袁紹也為之側目,主動將自己佩戴的渤海太守印交給公孫瓚的兄弟,討好公孫瓚。

公孫瓚勢力壯大,自然對擔任幽州牧的劉虞不放在眼裡。在公孫瓚看來,幽州若非有他,劉虞早就淪為他榷下之鬼。

而劉虞也對公孫瓚越來越不滿。劉虞治理幽州,善待百姓,寬容夷狄,幽州內外一片讚譽,幾年來,從走遍地區到幽州避難的百姓竟然有一百多萬人。劉虞認為,治民首先要安民,愛民。可是,公孫瓚卻始終強調武力才是亂世生存的王道。

公孫瓚多次違背劉虞的指令,劉虞就上表朝廷,彈劾公孫瓚。而公孫瓚自然也不甘落後,上表彈劾劉虞,劉虞故意扣下軍糧,萬一激起兵變,後果不堪設想。其實,當時董卓已經死去,朝廷由郭汜、李漼等人執政,哪裡關心什麼幽州事務,無非是推諉拖延而已。

既然朝廷無法調停,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就只能自己動手解決了。矛盾無法調和,無非是利益之爭!

期初是對待烏桓、鮮卑政策的政見不合,劉虞採取的是對胡“以和為上,以德待之”的政策,而公孫瓚主張武力鎮壓,沒有了戰事可打,他公孫瓚的利益何來。如此,劉虞便能壓制和削弱他。

劉虞總督幽州時,取得了炫目的政績,那麼地頭蛇公孫瓚對待朝廷這個空降的強龍的態度怎麼樣?是積極配合還是陽奉陰違,支磕交、使絆子?劉虞又是如何處理和公孫瓚之間的關係的?

公孫瓚眼紅爭功?公孫瓚和烏桓、鮮卑部落騎兵之間長達五、六年的戰爭,沒有結束幽州叛亂。劉虞到任後採取的安撫姿態直接觸動了公孫瓚,公孫瓚的做法就是使絆子破壞劉虞的懷柔政策,瓚害虞有功,乃陰使人徼殺胡使。胡知其情,間行詣虞。

就是當劉虞派使者到胡人聚居區(烏桓部落),曉諭厲害,並責成胡人交出叛亂分子張純的首級,各部落首領聽劉虞來了,十分高興,也都派出使者去拜見劉虞,同時將叛亂部隊撤回自己的領地。公孫瓚居然害怕劉虞功高於自己,暗中派人截殺胡饒使者,胡讓到這一訊息後,改從道去見劉虞。

劉虞對公孫瓚的動作採取了忍讓剋制的態度,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就是劉虞上表中央,撤回了各路屯兵,只留下公孫瓚帶領步騎兵近萬人,駐紮在右北平。我們這時候的劉虞還是具有相當的政治智慧的。同時我們也發現這時候的公孫瓚開始魔鬼化,這還是一個國學大師的弟子嗎?這還是和那個以仁義著稱的同鄉劉備論兄弟情誼的兄長嗎?

袁氏兄弟的重大攪局?恰在此時,董卓進京,袁紹單騎出逃,關東聯軍討董,劉虞、公孫瓚觀望。我們前面討論知道,根本不是他倆觀望,完全是太傅袁隗不希望他倆參合豪門佈局。董卓為拉攏下勢力,將劉虞和公孫瓚一併升遷。會董卓至洛陽,遷虞大司馬,瓚奮武將軍,封薊侯。袁氏兄弟施展豪門佈局,劉虞和公孫瓚之間的“和諧”關係頓時也都變了樣。

袁紹勸進劉虞為帝的因素。袁紹勸劉虞稱帝不成,又勸劉虞領尚書事,即總領朝綱,又被劉虞拒絕,但劉虞也沒有做絕,答應和袁紹聯合抗董,但並沒有出兵討董。韓馥和袁紹公推劉虞稱帝這件事,毫無疑問,公孫瓚是羨慕、嫉妒、恨的。連劉虞和平處理烏桓叛亂他都要下絆子,何況袁紹勸劉虞稱帝這種事情!公孫瓚當然是嫉妒的滿腦袋眩暈。公孫瓚最後脅迫朝廷使者殺劉虞的一個主要藉口就是劉虞曾經想自立為帝。

袁氏兄弟的軍事攪局。我們知道袁氏兄弟出京後,袁術的稱帝慾望最為強烈,以至於漢獻帝想讓劉虞派兵幫助他逃出長安時,主管幽州軍事的公孫瓚起初並不同意派兵,不同意的原因居然就是:公孫瓚知道袁術有異志,想拉攏劉虞。此時公孫瓚的做法很搞笑,他又懼怕袁術知道自己阻止劉虞派兵,就派堂弟公孫越派了一千騎兵,卻私下裡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