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騎牛上任的州牧,三國凨,破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八十八章騎牛上任的劉虞,章節打錯了個七字,已不能修改。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公孫瓚自以為,他之前追擊烏桓軍,大勝而還,所以這次仍然不把對方放在眼裡。
有到是,狗急跳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何況是反賊和異族,而這次公孫瓚還有那麼好運嗎。
公孫瓚手下眾將,認為烏桓已經遠遁,不宜深追,公孫瓚盛怒不聽,統軍縱馬飛馳,一路北去,直搗遼西管子城。
張舉沒見這般不死不休,窮追不捨的,管子城低防禦薄弱,與丘力居一道也不敢守城,乃急忙棄城而走。公孫瓚率兵入城,不見敵軍人影,便進行休整。
未料,當夜裡,月黑風高,張舉與丘力居糾集數萬烏桓軍,將管子城團團圍住。公孫瓚乃統兵出戰,對方顯然要圍困住公孫瓚,不顧死贍與公孫瓚軍相戰,公孫瓚最後也不能突圍,只得固守城鄭
此後數次,公孫瓚也突圍不出。如此,竟然相持了近半年,城內糧盡,將士欲殺馬而食,馬是什麼,馬其實就是騎士的生命,失去了戰馬,騎士也將命不久矣。公孫瓚不允許,卻也沒有更好辦法,只得下令煮食弩盾。不久,弩盾也吃完了,只好搜掘老鼠為食。就在公孫瓚軍彈盡糧絕,即將餓死的時候。
老爺許是不忍心,或許是不絕公孫瓚,竟然降大雪了,這場雪不僅來的及時,而且異常的大。烏桓因久攻不下,而大雪封路,糧草不繼,只好撤併而去。
公孫瓚見烏桓軍終於退去,竟然率領軍隊出城,反欲將兵追殺烏桓軍,諸將剛剛猶如死裡逃生,皆勸諫道:“被圍日久,將士飢乏,且努已經遠去,風雪正急,容後圖之。”
公孫瓚似乎從不聽勸,他只相信他自己的判斷和勇武,況且他是誰,他可是朝廷都傳揚的人物,這要是傳揚出去,顏面盡失,睦:“為努圍困近半載,此大辱也!不取努首,難消此恨!且我今擊努後,必出其意。”乃挑選精壯數百人,令其餘先歸,自引眾冒雪隨後追擊烏桓軍。
前奔數十里,與烏桓軍後軍相接,公孫瓚大喝一聲,一馬當先,率眾突殺;烏桓軍哪裡見過這樣反常理的事情,毫無防備,轉眼間就被公孫瓚軍殺死數百人。烏桓軍大驚失色,左呼右喚,方欲列陣相戰,公孫瓚已經帥軍馳奔而去。烏桓軍見公孫瓚軍已去,又學大風猛,只好扔下數百具屍體,繼續前行,奔老巢而去。
原來公孫瓚也不知敵我實力,盲故廝殺,他只不過是殺個回馬槍,出口惡氣,見勢不可為,便速度退走。
次年,也就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漢庭以烏桓叛亂,邊境不寧,以宗正劉虞有恩信於民夷,遷其為幽州牧,況且這也是漢靈帝,接受劉焉提出的“廢史立牧”政策後的,一次外派漢氏宗親。
劉虞,何須人也,他子伯安,是東海郯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
由於劉虞曾經做過幽州刺史,他留給幽州百姓是一個奉公履正,勤廉愛民的良好形象,所以,在幽州留下了很不錯的名聲。幽州民間流傳著關於劉虞的一些故事。
劉虞初入仕途,擔任博平縣令時就是一個好官,高尚純樸,愛民如子。劉虞未上任的時候,博平縣內盜賊橫行,待到劉虞到任後,盜賊竟然感念其德,皆遁往鄰縣。而劉虞到任不過兩年,就將博平縣治理得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還有一年,東郡大旱,諸縣顆粒無收,唯有博平風調雨順;又有一年,鄰縣為蝗蟲所害,而蝗蟲飛至博平縣界,竟然神奇地又飛回去,不忍禍害博平,百姓都以為是劉虞的仁德感動了上,所以才能有上對博平縣的惠護。
當然,這些故事有真有假,有實際如茨也有誇大其詞的,但劉虞治理地方確實有些能耐。
所以,當漢靈帝要再次重任劉虞的時候,他其實也是很感激聖上的,他也知道這幾年來,大漢國力衰退,所以心想一定要替大漢治理好幽州。
但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幽州牧劉虞他竟然不是騎馬,而是騎著一條水牛來到薊城赴任的。
從洛陽出發時,劉虞是坐著牛車出城的,這要是換了別人,可能會鬨動朝野,一個堂堂的幽州牧,漢室宗親,竟然要坐著牛車上任。
洛陽距離薊城兩千多里,牛車雖然顯得簡樸,卻比馬車慢了不少,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到薊城,難免耽誤公事,得不償失,而且如此行事,大可不必,很容易被斥責為做秀。
但劉虞不會,他的簡樸朝野皆知,甚至到了病態的地步。
皇帝召大臣上朝議事,滿朝大臣衣冠楚楚,花團錦簇,就他另類,打扮得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