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幽州風雲,三國凨,破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鑑於時局和策略,劉澐的身份暫時不便公開,只能核心層次知曉,唐凨便先請她和劉曄,去協助岳丈蔡邕的工作。
最重要的事,便是幫助服青州北海高密的大儒鄭玄,共辦東武學宮諸事。
別看這件事,做好了會影響極大,這不僅僅唐凨打斷世族豪門控制知識學問和官場的壟斷,也會極大提高名氣和威望,吸引人才,從而促進唐凨整體實力的增強。
而出於劉澐的請求,唐凨還是派撩力人員與信使,三發一致,快馬加鞭前往幽州,希望還能趕的上。況且他也想知道公孫瓚的白馬騎兵的資訊,再有他要提前與草原部落建立聯絡。
唐凨治下人才漸漸濟濟,似乎一切都在朝著好的一面發展。同樣,大漢的其他諸侯英雄,也都在忙著自家那些事。
都北方闊,北風寒,北地苦寒,然後這幾年,幽州在劉虞的治理下,也日漸風調雨順,多有中原遷徙之民來。當然,這除了有劉虞的業績,也離不開一位白馬將軍的功勞,也就是公孫瓚,有他才保證了北方草原部落侵犯不了幽州。
但是,最近二人卻因為對外族政策的不同,以及利益糾葛,而反目成仇、勢同水火。將相不和,則必起禍端。
且先看看兩人及事情來由。
公孫瓚,出身官僚家庭,往上三輩皆擔任過郡守之類的高官,算不上顯赫,卻也並非尋常家室。
如此背景,卻與他並沒有什麼關係,他不但不能享受官僚子弟應有的尊重和奢華生活,還飽受****。這是為何,在古代,母憑子貴,同意子亦以母為貴。公孫瓚的母親出身卑賤,在家中根本沒有地位。所以,這也直接磨礪了他堅毅不屈的品性。
雖然喜歡習武多於看書,稍稍長大後,武事用不上,他便憑藉才能在郡裡,謀得了一個文書起草抄寫的差事,實際就是個門下書佐。
忠於職守,做事紮實,而且領悟力強的公孫瓚,是幸閱。正所謂努力不一定被賞識,但是不努力永遠也不會得到領導的賞識,他就被當時的侯太守看中,加之他外表高大俊美,又是官宦之後,便將女兒嫁給了他。
這樣,他不僅成了家,還有了不錯的背景,便開始發展自己的家業。辭了書佐的差事,往大儒盧植學習。盧植乃是當時有名的名士,剛毅有大節,以濟世救國為最高志向。這也對公孫瓚的性格和思想影響頗大。
兩年之後,他回到遼西,此時的太守換了個叫劉君的人,因是盧植之徒,劉君同意也看重他,便讓其擔任上計吏。也就是記錄郡里民生諸事,年底報與州里。
公孫瓚乾的就是這工作,官兒不大,事兒不少。但他卻依然盡心盡職的幹,可他也沒幹多長時間。
不久,劉太守因事觸犯律法,罪當發配日南,公孫瓚這個時候就有些重恩不顧其非了。他感念劉君的恩懷,竟然要隨其同去,但又不忍心將妻子一人拋在家中,於是便對妻子侯氏道:“太守觸法,將徙日南,我受恩於人,不能不報,欲隨同前往,侍奉於左右。日南遠在交州,相距二萬里,又多禽獸瘴氣,此一去恐怕不能生還。我若去,你孤無所依,奈何?”
侯氏心下難過:“郡中官吏近百,未聞有從之者;君乃郡中吏,何苦相從?”
公孫瓚正色道:“得勢趨之,失勢棄之,我之做人,不為此也!”
這話要是讓唐凨或是後世人聽到了,定然會忍不住反駁:當日你因何娶妻,今卻棄之!
但是顯然,在漢末三國,婦女地位不高,尤其是普通女性。且看劉備還曾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可棄,手足不可斷也。也就不覺得太奇怪了。
而侯氏畢竟是已故侯太守之女,她便不再言語,知道勸不住她的夫君,默默流淚;半響,對公孫瓚道:“妾已知矣!“轉身進了裡屋。
但顯然公孫瓚比劉備之夫妻情誼重點,好一會兒,公孫瓚未見侯氏再出,流淚叫道:“瓚負卿也!“起身入裡屋,竟然見妻子已經在室內上吊自殺了。
侯氏不想拖累他的步伐,居然以死讓自己的丈夫行志,不可謂烈女子也!
公孫瓚將侯氏放下,抱在懷中,在屋內坐到深夜。將明,他將妻子草草埋葬在屋後的藏裡,改換衣服,隨在劉君身後,一起往日南而去。
幸閱是,公孫瓚與劉君行到半道,恰逢朝廷大赦下,劉君因赦得環,公孫瓚這才辭別劉君,還歸本郡。公孫瓚的這種義舉,使其名聞郡裡,郡舉其為孝廉。莫要看了這舉孝廉,在那個還沒有科舉取士的時代,可是非常難得的,除非你有權有勢另當別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