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3章 劉虞趁機攻打公孫瓚,三國凨,破楚,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風水變化,也就是實力變化,實則是孫袁交戰,公孫瓚由盛轉衰。

而公孫瓚由北方霸主之積極進攻,變成退守右北平之被動防禦局面,也就是自界橋之戰始!

野心勃勃的袁紹親自統帥大軍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

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領步兵數萬在後。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起衝鋒,踐踏敵陣。

麴義計程車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黑山軍首領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怨。

初平四年劉月,公孫瓚在多次戰敗後逃回了薊城,兵力損失極大,又自己其他路兵馬皆在外,所以又恐劉虞乘危相攻,不敢居薊城,也不夠回右北平的糧草。只好暫時,於薊城東南另築一城啟運,自領兵駐在啟運城內。

劉虞得到訊息,心下大為高興,終於等到消滅公孫瓚的機會了!劉虞在幽州還是擁有絕對的人氣,雖然公孫瓚在幽州掌控軍事多年,可是劉虞一聲號令,就集結了十萬兵馬,欲一舉滅掉公孫瓚。

這時的魏攸早已經病死,從事程緒跪諫道:“公孫瓚雖有惡,卻無大罪,明公不先告之使其改正,而起兵相共,非國家之利也。況且此去勝敗難料,徒讓袁紹坐收漁利;不如駐兵,以武力迫脅之,瓚必然懼悔而自謝罪,此所謂不戰而服人也。”

程緒的諫言可謂是理正辭切,不過,他並沒有弄清楚劉虞為什麼要殺公孫瓚,反而搬出什麼國家利益來勸他,惹毛了劉虞,而若是能一舉而滅掉公孫瓚,袁紹何以得利,壯大的將是他自己,到時也不懼袁紹。劉虞乃大怒道:“我大兵將行,你敢阻軍疑眾,要你何用!”遂令斬之,以祭旗壯威。

而此時的幽州地界,北風呼嘯,數十騎正往薊城而去,只見他們皆身形矯捷,唯有領頭之人壯武,這一隊伍正是東武安國將軍,領萬年公主之意,派來幽州提醒劉虞的信使,而那領頭之人並非飛使,而是唐凨帳下得力干將臧洪,他此行還有其他目的。

不過,他終究還是沒有,在劉虞動手攻打公孫瓚之前趕到。因為劉虞已經急不可耐的出發了。

劉虞親率大軍浩浩蕩蕩的開向公孫瓚的駐地。公孫瓚萬萬沒料到,劉虞會這麼快就對他下手,他把所有的軍隊都派出搶老百姓的糧食去了,城裡只剩下不到一千兵馬,怎麼辦呢?投降嗎?死路一條!公孫瓚不會那麼傻。

這可惡的劉虞,卑鄙無恥!

公孫瓚雖然惱怒,卻也迅速做出應對,他派人迅速突圍,只能通知外面的軍隊快速趕回,剩下人馬,到城樓進行防禦。

而遠在青州的田楷部和右北平的人馬,皆解不了近危。公孫瓚心中也非常不安,雖然自己多年征戰,久經沙場,可是現在雙方兵力懸殊,自己這一千守軍,也不知道能不能堅持到援軍趕回,看來只能先唬唬劉虞。

劉虞十萬大軍將公孫瓚的城池層層包圍,城中的守軍膽戰心驚,等待著劉虞發動進攻,等待著死亡的將領。

劉虞興奮的嘲笑道:“公孫瓚,你也有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你若降,我還能留你個全屍。”

公孫瓚氣憤異常,何曾被劉虞戲謔過:“劉虞老兒,休要猖狂,我有大軍在內,何懼你,待我主力回來,必包圍斬殺你!”他只能先唬唬劉虞,不過他卻有了信心。

因為公孫瓚觀看到敵情之後,卻哈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