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世巔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章 牛筋手銃,進擊的武大郎,嗷世巔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更剛過,正是夜深人靜的時候。
武凱看著眼前幾支形貌詭異的火槍,卻恨不能大喊幾聲,發洩一下心中的亢奮。
五天六夜,相對於歐洲槍械動輒百年的發展史,短促的不值一提,不對於武凱而言,卻是一次痛苦的煎熬。
其實以他十幾年的製作槍械模型的功底,哪怕是用最簡單的工具,想要炮製出幾隻槍來,也並不困難。
難就難在,武凱給自己定下的三個指標——瞬間激發、連續發射、攜帶方便!
擱在現代,這幾乎是普通槍械的標配指標,可放在冶煉技術相對原始的北宋,那真是難如登天!
首先,既然要求瞬間激發,火繩槍系列就不用考慮了,至少也得是燧發槍——可這個時代即便有合格的彈簧鋼,也不會出現在小小的陽穀,而沒有彈簧鋼,瞬間激發裝置又該如何打造?
其次,連續發射,這一條乍看之下貌似不難,可在加工條件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設定彈倉就意味著氣密性不足,再說沒有無煙火藥,火藥殘渣的問題也必須考慮到。
最後,是便於攜帶的問題,在北宋的小縣城裡,想要找到合適的鋼材,絕對是白日做夢——至少在武凱自己建起鍊鋼爐之前,是絕對沒有可能的。
所以只能用鐵匠們鍛打出來的‘精鐵’,這玩意兒雖然掛了個‘精’字,可硬度離著鋼材還是差了好幾條街,如果採用質量不夠數量來湊的土辦法,便於攜帶就只能是空想了。
於是為了克服這三大難關,武凱是絞盡了腦汁,中間也曾一度想過要放棄,乾脆老老實實做幾隻火繩槍出來。
可他之所以要設計這樣一支槍,就是為了近距離防身用——如果換成火繩槍的話,哪還不如直接準備兩柄開山刀呢!
於是武凱咬緊牙關,克服了所有的困難,終於打造出了手上這把槍——採用燧石瞬間激發,能在十幾秒內連續發射七次,淨重三公斤左右,體積接近於烏茲衝鋒槍。
乍聽之下,是不是很給力的樣子?
然而在這份光鮮的資料背後,卻是多到讓人無語的瑕疵。
首先,為了克服沒有彈簧鋼的問題,武凱最後不得已,選擇了一種純天然無汙染的原材料——牛筋!
沒錯,他重新設計了激發裝置的結構,用牛筋暫時代替了撞針上的彈簧,代價是扣動扳機極其費力,單手很難完成操作,而且使用壽命難以預測。
其次,為了實現連續射擊的功能,武凱一咬牙,乾脆把氣密性拋到九霄雲外,同時也放棄了射程、射速、穿透力等等,轉而追求小威力、範圍殺傷。
眼下這支槍採用的是轉輪式彈倉,紙殼鐵砂式子彈,最大有效射程估計不足十米,而且基本不具備致死的可能性,還有一個問題是,彈倉、槍膛清理起來極其困難,打完所有子彈之後,短時間裡它就是一鐵疙瘩——不,是銅疙瘩。
為了減輕分量,武凱最後只能採用奢華的全銅槍管,畢竟銅的硬度更大、質量卻更輕。
造價高、壽命短、威力差、射程近、構造複雜……
總結起來,這把槍除了達到‘瞬間發射、連續發射、變越攜帶’的指標,幾乎是一無是處——但不能否認的是,在當前時空裡,它依舊算得上一件防身利器。
至少,在武凱研發出真正的連發手槍以前,它是一個勉強合格的過渡品。
當然,武凱費這麼大勁,不可能只是為了製作一件自用的過渡品,事實上,靜靜躺在武凱腳下的那三支火繩槍,才是他真正的野心之作。
這三支槍內部構造上也許略有不同,卻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就是槍身足夠修長,最短的也在兩米開外,最長的差不多能有三米!
這玩意兒俗名叫‘大抬杆’,以鐵砂、棗核釘為子彈,因為製作簡單【多由小作坊手工敲制】、威力不俗【範圍殺傷,一定距離內能當土炮用】,在民國時期曾經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是地主老財對抗土匪的標配。
後來這種大抬杆,又在白洋淀的游擊隊手裡發揚光大,成為了抗擊日寇的利器——而武凱製作的這幾支,便是參考白洋淀大抬杆為原型,進行了一些小小的改動。
之所以選擇這種非主流的大抬杆,而不是其它制式的火繩槍,主要是因為火繩槍的射擊精度太低了,在大兵團作戰時或許還有一定優勢,否則只能淪為戰場上的配角,完全不能和騎兵相提並論——甚至直到十六世紀,英格蘭人還在為長弓和火槍的優劣爭論不休。
事實上,弓箭最初被火槍淘汰,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