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蘭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8章 我只是個打工的,胡善圍,暮蘭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由此可見太子之謹慎小心,嚴格準守程式,傳喚大臣規定最少有兩人在場,他不會掐著兩個人,往往會安排第三個人,以防萬一。
解縉既是內閣大臣,也是東宮的老師。劉觀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都察院類似現在的中/紀/委,負責監督百官,尤其是大官。
都察院最大的官是左都御史,類似中/紀/委書記,劉觀是左副都御史,相當於中/紀/委副書記。所以太子斥責李尚書時,解縉和劉觀在場最合適不過了。
紀綱“說著無心”,好像只是隨便聊一聊,八卦而已,漢王卻聽者有意,他用放大鏡觀察,恍惚覺得眼前的蛋有了一個裂縫,興奮得蒼蠅搓手。
解縉是東宮的死忠了,他一句“好聖孫”,是朱高熾得封太子的“罪魁禍首”,也是漢王的眼中釘,肉中刺。
但是劉觀……劉觀本身就是個左右逢源的不倒翁,可以爭取一下的。
漢王心生一個一箭雙鵰之計。
且說永樂帝在親征途中處理國家大事,其中彈劾禮部尚書李至剛的奏本就在其中。
永樂帝親征,朝中大臣都是他精心挑選出來的,水至清則無魚,人品不可能都那麼純潔無暇,但都是能臣,特別能幹事。
永樂帝看到奏本,以及附錄裡太子訓斥李至剛,心下不悅。太子沒有處置禮部尚書的許可權,可以給予口頭警示批評,但是,永樂帝覺得太子僅憑御史的奏本,都沒有核實事件就把李至剛訓了一頓——還是當著解縉和左副都御史劉觀的面,覺得太子還是急躁些。
永樂帝回覆太子,把他給太子監國制定的核心價值觀畫了幾句重點:
“朕命爾監國,凡事務寬大、勿躁急,文武群臣皆朕所命,雖有小過勿需折辱,亦不可偏聽以為好惡……天下機務之重,悉益審查而行,稍有疏忽,累德不細……”
首先是寬大處理,然後是不要偏聽偏信,審查之後再做決定。
太子得到父皇回覆,左右為難,其實他何嘗不明白?他早就把父皇制定的監國核心價值背了一百遍。
聽起來好像不難,當個好人,寬大處理,一遇到大事就拋給永樂帝處理,自己不要粘上。關鍵是把握其中的度的問題,太難掌握了。
李尚書為了給自己岳父脫罪,徇私枉法,太子無權處理。
可是,李尚書也是東宮左春坊學士,太子的老師,在這層關係上,太子明知老師被御史彈劾徇私枉法,他要是一點表示都沒有,不出言警告李尚書,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甚至太子都會被李尚書拖進去,被人汙衊他包庇老師。
太子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
如果太子真的對李尚書徇私枉法之事一言不發,直接將摺子送到永樂帝,漢王肯定會發動手下人說太子私德有虧,包庇東宮的學士。
太子看著父親的御筆硃批,少不得要宣當天在場的解縉和左都御史劉觀進來,商議如何回覆父親的建議,另外,這兩人是證人,大體可以複述當天太子警告李至剛的話,來證明自己並沒有侮辱李尚書,只是口頭上提醒罷了。
此時左都副御史劉觀已經得了漢王的暗示和好處。都是老狐狸了,劉觀見永樂帝對彈劾李至剛的奏本沒有立刻做出反應,要都察院去查李尚書,反而提醒太子“雖有小過勿需折辱,亦不可偏聽以為好惡”。
所以皇上的意思,是要放過李尚書,睜一眼閉一隻眼,不想在親征期間追究朝廷大臣,要保持朝廷穩定的意思啊。
皇上是這個意思,那麼何不賣給順水人情給漢王,還有李尚書呢?
太子身體不好,聽說消渴症無藥可醫,壽數有限,都活不長的,甚至有的人會乾脆猝死……
劉觀權衡利弊,決定配合太子演一場戲。
太子有召,按照規矩,需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大臣同進同出,解縉先到,在門口等劉觀,劉觀姍姍來遲,解釋道:“抱歉,剛才更衣去了。”
人有三急,情有可原,解縉說道:“不要緊,劉大人請。”
兩人一起進殿,到了半路,劉觀突然臉色一白,捂住肚子,“不行,我還需更衣一次,麻煩解大人再等等我。”
過了一會,來了個小內侍,說道:“解大人,劉大人已經更衣完畢,順道去了太子那邊,要大人不要在原地等待了,馬上過去。”
解縉沒有深想,以為太子那有監察御史、鴻臚寺官等四部門的官員監督,所以劉觀沒有等他一起,直接去找了太子。
解縉形色匆匆去了太子書房,進去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