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8部分,清末英雄,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各家造船廠中,超過兩百五十米的船塢有四處。”伏見答道。他這是把川崎造船廠的二號船臺和還在施工的橫須賀六號船塢也算進去了。之前這裡是為建造大和級戰列艦擴建的,現在雖已知戰列艦無用,可船塢既然開了工,也只得繼續下去。
“那再請問殿下,可知美國有多少超過兩百五十米的船塢?”楊銳再問。
“米國……”伏見自家的事情當然知道,可米國的事情,“最少不少於十個!”他猜測道。
“以目前美國海軍的船塢擴建計劃,美國超過兩百五十米的船塢將有十一處。”楊銳道。“其中紐波特三處,福爾河兩處、布魯克林兩處、費城兩處、紐約造船兩處;而兩百米以上的船塢則有三十處,其中紐波特六處,福爾河兩處、恆柏利八處、布魯克林一處、費城一處、福諾克兩處、紐約造船十處。”
船塢的價值即便裕仁也很清楚。己方超過兩百五米的船塢即便加上中國的南京、滬上江南、大連,中日也才堪堪和米國齊平,可誰保證米國人戰時不擴建?而兩百米的船塢——中國的軍用造船廠顯然是畸形發展的。最大的四家造船廠:南京、滬上江南、滬上求新、大連,加起來也只有五處。這比日本都少。
“根據美國各海軍造船廠的情況,我國的判斷是。如若開戰,美國海軍將進一步擴大船塢,其中超過兩百五十米的船塢達到二十處,兩百米左右的船塢估計在三十處,極端在五十處。可以說,和上一次大戰一樣,美國人不缺錢,他們缺的是造船船塢和熟練的造船工人,但船塢和工人不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建造軍用艦船。
這其實對我們是有利的,對美國是有害的,因為在造艦上,他的財力被限制了。戰前有多少艘航母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戰時能補充多少艘航母。以我剛才所說的美國船塢數量,他一年最多生產兩萬噸級航母十三艘、一萬噸級航母二十五艘,僅此而已。”
一年生產三十八艘大小航母!即便是陸軍大將閒院,也驚的牙都要掉下來,裕仁和伏見更是色變。楊銳則看著他們微笑。待他們驚夠了,他才道:“如果是歐戰那樣的舉國之戰,這其實是很少的。大航母一億美元,小航母五千萬美元。這也僅僅是二十五億美元,再加上配套的巡洋艦、驅逐艦、商船、油輪、潛艇……,哦。對!還有艦載機,這也不過是五十億美元。相比於美國的經濟實力。這其實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不說美國。即便是我們,也出的起這筆錢。
所以說,海戰中錢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如何把這些錢在最短的時間內變成航空母艦,沒有航空母艦,戰鬥力是上不去的。比如,美國海軍有兩百億美元軍費,但美國船塢和造船工人每年只能花掉五十億美元,而我們舉全國之力只能籌集六十億美元,可我們的造船廠能在一年之內把這些錢全變成戰艦,那麼結果便是我們的海軍佔有數量優勢而不是美國海軍戰友數量優勢。
我知道,雖然開挖一個大型船塢要兩三年,培養一個合格的鉚工也要兩三年,如果給美國幾年時間,他的造船廠將不再是每年消化五十億美元,而是每年消化一百億美元甚至更多。但在這幾年中,只要我們能讓美國人流足夠的血,只要我們能讓美國國內厭戰情緒越來越劇烈,那戰爭就會結束,而那時,西太平洋、南太平洋才是我們的,亞洲也才是我們的。”
“閣下,為何米國造船廠做不到的事情……,我們就能做到?”裕仁被楊銳描繪的前景誘惑的怦然心動,他當即問出大家都不解的問題——為何船塢更少的我們能做到米國人做不到事情。
“陛下,這就是第三種‘武器’——新式造船法。”楊銳道。“眾所周知的是:要造一艘兩萬噸以上的航空母艦,佔用的船塢時間通常是兩年,但運用由焊接技術支撐的分段建造模式,先行舾裝、預先塗裝,所需的船塢時間最少能節省一半;
同樣眾所周知的是:一艘航母需要八萬個零件、三萬多根大小各異的管子,但運用由成組技術支撐的分道建造模式,最佳化零件、區域舾裝、區域塗裝,所需的船塢時間還能節省一半;
再同樣眾所周知的是:造船是整體性工程,每個造船廠都有設計、放樣,包括各配件生產商在內,各方面生產的進度必須協調一致,但運用由製造資源系統所支撐的整合建造模式,建造、舾裝、塗裝一體化,所需的船塢之間還能節省一半。
如此,我們能用美國五分之一的船塢和五分之一的造船工人,在戰時建造超過美國所有造船廠所建造的航母,戰爭勝利並不是遙不可及。”
焊接大家都懂,但成組技術和製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