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86部分,清末英雄,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實戰戰術,這並不是他要思考的東西。對於他來說,日本最具價值的是其海軍和地理位置。海軍雖不會像陸軍那樣獨走,但海軍幾乎全是艦隊派,且深深陶醉於對馬海戰式的一戰定輸贏的大決戰中。對這種人、或者對日本海軍,講理是行不通的,真正能說服他們的就是擊沉幾艘戰列艦
——雖然楊銳從一戰就告誡過日本人,建造戰列艦時務必留出餘量,以待後面改裝時能得到三十節的速度,但日本人卻置若罔聞,他們認為楊銳不懂海軍。十艘鉅艦如此,要想改造等於重新設計,工作繁雜且費用驚人,在楊銳看來還不如直接擊沉幾艘,剩餘幾艘留作看家護院的好。
之後徹底轉型的日本海軍將拋棄巨炮,完全掉到自己的碗裡來。只是,****的能造多少艘航母呢?還有,自己又能造多少艘航母呢?楊銳又開始思索起這個重大問題。只是他對真正的太平洋戰爭史並不瞭解,也未能從穿越小說中借鑑確實的資料,知道的僅僅是日本海軍到後期不是沒航母而是缺飛機;而美國。二戰期間造了三十萬架飛機,數千艘自由輪,航母有說二三十艘的,又有說一百餘艘的……,他分不清到底哪個才是真的,但可以確定是。一旦德國不在歐洲挑事,全力以赴太平洋戰爭的美帝,其航母飛機將鋪天蓋地而來。
自己呢?即便西面斯大林同志文明觀戰,又能造出多少航母、能培訓出多少飛行員?航母暫時不說,飛行員的培訓費當下是六萬華元,十年後飛機價格更高、速度更快,其培訓費肯定會超過十萬,一萬名飛行員就是十億,十萬名就是一百億。這僅僅是新手培訓,戰時這些人的花費用將更加驚人;
除此,開戰前全國工業系統的升級擴充、交通通訊設施的更新擴建、各式生產輔助人員的招募和培訓、各項實驗研究的加速和立項……,在還沒涉及軍事前就要花費一百億以求夯實戰爭基礎;等涉及到軍事,則是各種新式武器的實驗和列裝、軍隊的擴充和訓練、從馬紹爾群島往西只到滬上這些昔日被華盛頓條約限制的海島防禦工事建設、航母艦隊的建設、商船隊的建造……,這些投入肯定超過三百億,而這個時候,戰爭根本還沒開始。
楊銳想著總參謀部所提供的情報。感覺戰爭就是花錢,自己卻沒有多少錢可華——按照商情局以及同濟大學堂經管學院的報告:神武二十九年。中國gdp僅為五百六十億華元,日本則很不明朗,估計在兩百億到兩百二十億華元之間,加上朝鮮的七十億華元,能夠投入戰爭的經濟體量僅為八百二十億華元左右、也就是四百億美元出頭。
這單看數量確有美國的四成,但正如農業國和工業國的稅賦雲泥之別一樣。兩種經濟體所能抽取的資源比例完全不同;而且,底子太薄的中日朝並沒有多少經年餘財用於戰爭,因此,總參認為除去戰前三百億元的投入外,戰時(以五年計)。平均每年的軍費開支為兩百八十億元,總額為一千四百億。如果超過這個限額或支撐這個額度——每年兩百八十億的時間超過五年,經濟崩潰、動亂叛變便極有可能發生。
一千四百億看上去很多,但變成鋼鐵、彈藥、石油、戰艦就會變得很少,而原子彈——總參特種作戰部最近的一份報告給了楊銳的一悶棍:混元彈對海上航母編隊的殺傷率不高,尤其是當量不超過十萬噸的設定下。唯一慶幸的就是附帶輻射殺傷對於艦船的損害。只是,美國艦隊怎麼可能集結於一處?航母編隊絕對是以艦隊的模式分散,每個艦隊又會分成小隊,其間隔距離將使原子彈實效。楊銳所知的美航母編隊,不是日式的六艘編隊,似乎是兩艘編隊。若真是如此,那兩艘航母一顆原子彈,這到底要扔多少顆出去?
原子彈扔在海上浪費,想扔到美國就要跨越一萬多公里,這隻能依靠飛機和導彈。b29這樣的轟炸機雖在b17的基礎上研製,但研發費用還是花了三十億美元,有這些錢還不如投資於導彈,二戰德國v2導彈的研發經費據說是數億馬克,但按科普,這些錢還包括v2生產基地的建設費用,研發經費自布勞恩第一次見希特勒起每年也僅有五百萬馬克左右。
與研發經費三十億的b29相比,導彈完全是廉價武器,雖然楊銳需要的是比v2更強大的a10或者a11的洲際導彈。即便不能洲際,也可在距離美國三四千甚至一千公里以內的海域發射,實在不行就由大型潛艇自海面發射,只是可惜的v2導彈精度低的令人髮指,萬一射到墨西哥或英屬加拿大怎麼辦?導彈是不貴,但原子彈絕對不便宜。
久久沉吟後,楊銳不得不再次感慨戰爭受限於科技樹,科技沒發展到一定程度,導彈的精度高不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