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部分,三國那些人那些事,冷如冰,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舞刀弄棒值得觀看,太史慈的確是神箭手,但是在連續欣賞了兩天之後,大家也都厭倦了。太史慈這次出城,居然沒有黃巾軍戰士對他施以任何關注。
這時,太史慈快馬加鞭,直突黃巾軍的塹圍而去。等到敵人覺察的時候,太史慈已經突破了塹圍。敵人呼喊著追上來,太史慈早有準備,回過頭來,引弓射箭,後面的黃巾軍戰士都應弦而倒。前兩天,黃巾軍見識過太史慈的神箭,因此無人敢去追趕,任憑太史慈揚長而去。
到了平原,太史慈向劉備說明了來意。這時候,劉備並沒有答應去營救孔融。為什麼去救北海呢?救下北海來,北海又會是誰的呢?這時候的中國成了一株無主的梨樹,任何人都可以摘取上面的梨子——只要是你能把其他也想摘梨子的人從樹下推開。這時候的皇帝漢獻帝被西涼軍閥控制,各州各郡被各路所謂的豪傑搶佔。就拿北方來說吧,曹操在兗州,陶謙在徐州,袁紹在冀州,公孫瓚在幽州,有滋有味地做著土皇帝。而太史慈所在的青州,則被袁紹與公孫瓚分享:公孫瓚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袁紹則宣佈兒子袁譚為青州刺史,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劉備這個平原相是公孫瓚任命的,而孔融這個北海相,則是先前董卓執政時朝廷任命的。在這個亂世,你說誰會救誰呢?
可是,太史慈要救孔融。他勸說劉備:“我是東萊人,與孔北海非親非故,沒有老鄉關係,只是因為慕名而相知,兼有分災共患的情義。方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我很早就聽說您一向有仁義之名,更能救人急難,因此孔北海正在急切地等待您的援助,因此派我冒著死亡的危險,突出重圍,從萬死之中託言於您。”
劉備激動地說:“孔北海也知道世間有劉備嗎?”
孔融是儒教的代言人,得罪他就是得罪天下所有讀書人。靈帝時,大將軍何進受到孔融彈劾,要派劍客殺掉他,劍客連連擺手:“孔文舉(孔融字文舉)是名人,你如果得罪他,那四方之士就都會離你而去。不如好好地對待他,這樣天下人就都可以看到你是禮賢敬士的。”董卓向來殺人不眨眼,也奈何不了孔融,只得把他派到北海,想借黃巾軍之手除掉他,算是“以毒攻毒”。而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劉備還只能算是一個跑龍套的,一路走來,打的就是仁義牌。太史慈的話,讓劉備意識到援救北海的重要性:孔融在的地方就是大家關注的地方,出手援助北海正是宣揚仁義之名的最佳時機。
劉備派遣三千士兵援救北海,黃巾軍聽說了,自動解圍而去,劉備從此天下聞名,都昌也安全了。
孔融的笑容比讓梨時還要真誠,他緊握著太史慈的手,激動地說:“你真是我的少友啊!”孔融比太史慈大十三歲,所以稱呼太史慈為“少友”。這時的孔融,雖然剛過不惑之年,但是這足以讓喜歡擺譜的他在太史慈面前裝老了,這一年太史慈還沒到而立之年。自從四歲那年,哥哥們吃了他讓出去的梨之後,孔融就誰也看不起了,直至太史慈出現,他才有了可以敬佩的人。
孔融與劉備推杯換盞,慶賀敵人的退卻。太史慈卻選擇了默默地離開。
“兒呀,我很慶幸你得以報答孔北海啊!”母親欣慰地說,可是,她還是沉默了,因為她看到兒子悶悶不樂。母子連心,母親知道太史慈是在為找不到用武之地而憂鬱。
母親心疼地看著兒子,說:“孔北海和劉備不合你的心意嗎?”孔融是天下名士,劉備現在雖然只是平原相,但是自從對北海施以援手後,他在青州就成了家喻戶曉的英雄,在做母親的看來,兒子跟著這兩個人,還算是不錯的人生選擇。
太史慈看到母親為自己擔憂,急忙換了笑臉,故意做出輕鬆的樣子,說:“沒事兒,除了這兩個人,天下英雄還有很多,總有一個能值得我去投奔。”
孔融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架子拿得好,要是做個教書先生,那肯定是不錯的。小時候,太史慈是一個好學的孩子,那時認識孔融最好了,但是現在太史慈只想立一番功業,讓這個民不聊生的亂世儘快結束。這次北海之行,太史慈沒有發現孔融除了會讓梨之外,還有其他什麼才能來適應當前亂世。
劉備,倒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可是,他又太放任自己的野心了。太史慈看出來了,劉備這人,固然有一張寫滿仁義的臉,但是他翻起臉來比脫褲子還快,撕下仁義的假面孔比放屁還堅決。
後來的事實證明,太史慈沒看錯人。劉備本來是被黃巾軍打得無處可逃而投奔公孫瓚的,公孫瓚收留了他,還重用他為平原相,後來袁譚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