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浮雲飄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一十六章 狼群,尋墓東白人,天上浮雲飄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翌日,南詔王專門為馬幫舉行了盛大的送行儀式。
露天宴席上,我和莎倫還有馬幫的眾人,還嚐到了南詔王前日在大殿上招待僧眾們的三道茶。這說明那領頭的僧人加洋還算懂事,在接受南詔王召見時客觀地陳述了馬幫隊一路上所遭遇的是非與磨難,讓誠心禮佛,講究因果的南詔王對一路上的奇遇唏噓之餘,也跟我們追加奉上了國賓的待遇。
這白族的三道茶是有所講究的。一茶分三道,先苦,後甜,三回味。具體指的是,
第一道名曰“苦茶”,製作時,先將水燒開,由美麗的白家姑娘將一隻做工精美的小砂罐置於文火上烘烤。待罐烤熱後,姑娘們才取適量茶葉放入罐內,並不停地轉動砂罐,使茶葉受熱均勻。等到罐內茶葉轉黃,茶香噴鼻,她們就會注入已經燒沸的開水。
姑娘們喜歡以“金花”之類的名字自稱,而在等待燒茶的時間裡,她們也會載歌載舞,把風土氣息濃重的歌謠獻給貴客。一時間,笑容,舞姿被優美的旋律融合在了一塊,還真令人產生一種人影花叢的幻覺。
少頃,金花姑娘們將沸騰的茶水傾入茶盅,再恭敬地用雙手舉盅送到了我們手中。咋看之下,這茶經過烘烤、煮沸而成,看上去色如琥珀,聞起來焦香撲鼻,喝下去卻滋味苦澀。別看只有小半杯,我卻分了幾次,才勉強喝光。
瞟眼偷看之下,一飲而盡的馬腳子倒是有,但個個都鬱悶地皺起了眉頭。而像現世裡在大理待過一段時間的莎倫,乃至見過些世面的鍋頭格桑大叔,卻都只微微揚了揚眉毛,就輕描淡寫地喝了下去。
其他沒喝完的趕馬人,眼看鍋頭做了表率,也只得捏著鼻子把剩下的濃茶喝了個精光。真別說,看到神色各異的眾人都舉起底朝天的茶杯,那掌茶的白家姑娘們的歌舞聲才重新開始響了起來,說明身為來客的眾人透過了象徵人生艱難困苦的“第一道茶”考驗,獲得了淳樸老鄉們的尊重。
隨之而來的第二道茶,俗稱之為“甜茶”。
當我們喝完第一道茶後,手法熟練的姑娘們又重新駕起火,用小砂罐置茶、烘烤、煮起茶來。這一次,她們茶盅裡放入少許紅糖、乳扇、桂皮等香料和美食。
茶還沒沏好,混合了茶葉和各種異香的氣味撲鼻而來,還沒喝到口裡,已經讓我們可以相象到這一道象徵苦盡甘來的第二道茶是何等香甜可口。
待到意猶未盡地飲完第二道“甜茶”,第三道“回味茶”已經如期而至。其煮茶方法跟第二道茶大同小異,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換成適量蜂蜜,少許炒米花,以及若干粒上好花椒,還有一撮核桃仁。
這一回,姑娘們倒入我們杯子裡的茶只有六七分滿。一口下去,這杯茶不如之前的濃香甜茶好喝,但細細一品,口感裡竟同時包含了甜、酸、苦、辣!還正應了那“回味茶”的名號,各味俱全,回味無窮。
品完茶上路後,牽著韁繩,溜著馬兒,我這才想起,白家三道茶的文化,現世時我也算有所耳聞。都說“三道茶”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彷彿是一位歷盡滄桑的高人在用茶藝向世人們展示人生真諦。
而作為茶馬古道上文化傳承的一部分,白族“三道茶”的發展,也說明了密宗佛教活動的興盛傳播在其中所起到的推波助瀾作用。畢竟,“有苦有甜,回味悠長”的人生感悟,亦暗合了佛家追求人格完善的超然境界。
送行的鎖啦喇叭一刻也不停歇地響了十里。馬幫與南詔王一行分別時,我遠遠看到阿娃公主和羅荃在眾人面前礙於身份尊卑有別,並沒有太多攀談。站在南詔王身旁的她對他只是象徵性地點了點頭,就和送行的隊伍一樣,駐足不前了。
唯一一點讓我感到意外的反而是,白鹿男孩竟然沒有留在南詔。
和羅荃的幾位師兄混得熟識起來的他,不知何時已經找機會剃掉了頭髮。雖然沒有正式入門受戒,但看樣子他很享受與這幾個對他很親切的大哥哥在一起的時光,也對被推得光光的頭頂有種說不出的喜歡。時不時,他還會充滿新奇地摸摸自己圓東東的腦殼。
“這天真的小子,時值年中,而我們又是在壩子裡,他才能深深體會這涼爽的髮型的好處,等到下半年天氣轉冷,估計就有得他受的了。”看到白鹿男孩滑稽可愛的模樣,我忍不住唏噓了幾句。
莎倫卻從我的話語裡聽到了一絲久違的輕鬆,不禁淡淡笑著看向注目看那白鹿男孩的我。見我發現後轉頭看她,那大妞卻轉頭看向了前方。
是啊,前路雖然未知,但總有些好的念想。眾人如此,我們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