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薯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六十六章 一臉不信,重生之宇宙逍遙,藍色薯條,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想在說那些沉重的話題,丁一轉移話題道:“小姨,我華夏有一句話叫做磨刀不誤砍柴工。磨刀花費時間,但不耽誤砍柴。比喻事先充分做好準備,就能使工作加快。這可是有一個典故的。”
“哦?典故?說來聽聽?”王天嬌本來就是想和丁一多待一會,聽到丁一有故事,她難能放過呢?
既然王天嬌想聽,丁一看看時間,還是很充裕的,他緩緩道來:“阿德、阿財兩個樵夫一起上山砍柴。上山砍柴一定要早睡早起,才可以在天亮時抵達砍柴地點。阿德想,“多砍一捆就多一份收入,我明天可要起得更早,在天亮之前抵達。”阿財則在回家以後抓緊時間磨刀,並且準備第二天把磨刀石帶上山。”
“第二天,阿德比阿財先到山上。他一開始就使盡渾身力氣工作,一刻也不敢歇息。阿財雖然較遲上山,砍柴的速度卻比昨天快,不一會兒,就追上了阿德的進度。”
“到了中午,阿財停了下來磨刀。他向阿德建議:“不如你也休息一會兒吧。先把斧頭磨一磨,再繼續砍也不遲。家中的孩子鬧著要吃野山楂,我們也可順便採些回去。”
“阿德拒絕了阿財,心想:“我才不想浪費時間。趁著你休息的時候,我還可以抓緊時間多砍幾捆柴呢。”很快一天又結束了。阿德只砍了六捆柴,而阿財除了所砍的九捆柴,還採了一些哄孩子開心的野山楂。”
“阿德百思不得其解,他想不通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卻沒有阿財砍的多。第三天,阿德一邊努力砍樹,一邊觀察阿財工作的情況,他看不出阿財有什麼秘訣,但他砍的就是快。”
“終於,阿德再也忍不住問道:‘我一直很努力地工作,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為什麼你砍的比我還多又快呢?’”
“阿財看著他笑道:‘砍柴除了技術和力氣,更重要的是我們手裡的斧頭。我經常磨刀,刀鋒鋒利,所砍的柴當然比較多;而你從來都不磨刀,雖然費的力氣可能比我還多,但是斧頭卻越來越鈍,砍的柴當然就少啊。’”
聽到丁一的話,王天嬌點點頭,她知道丁一這個故事的含義,她對華夏文化頓時非常感興趣起來,一臉求知慾道:“沒想到,華夏文化這麼博大精深,這幾天聽到的無不包含哲理。”
“哈哈,小姨,你還別說,華夏文化的確博大精深,這不是我吹牛,就拿剛才這句磨刀不誤砍柴工來說,還有一個詞語更加顯得內斂。”聽到王天嬌誇華夏文化,丁一不禁哈哈大笑的顯擺道。
王天嬌見丁一那開心樣,也不反駁,好奇的問道:“說說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丁一也不賣關子,直接說道:“這句話出自,華夏帝國聖賢之書《論語》裡,原話是,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王天嬌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她很享受現在和丁一的氣氛,倆人開心的聊天,還能聽到丁一講故事,於是她問道:“何解?應該也有典故吧。”
“這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怎樣修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須先磨快工具。住在一個國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也是兩句名言,我們常常引用的,就是出自《論語》這本書,孔子說的話。孔子告訴子貢,一個做手工或工藝的人,要想把工作完成,做得完善,應該先把工具準備好。”
“那麼為仁是用什麼工具呢?住在這個國家,想對這個國家有所貢獻,必須結交上流社會,乃至政壇上的大員,政府的中堅;和這個國家社會上各種賢達的人,都要交成朋友。”
“換句話說,就是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內情,有了良好的關係,然後才能得到有所貢獻的機會,完成仁的目的。工匠做工與思想品德的修養從表面上看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但實質上卻有相通的道理。”
“工匠在做工前打磨好工具,操作起來就能得心應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品德修養也是一樣。選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與他們做朋友,受他們的影響薰陶,潛移默化,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養就會在無形中得到提升。”
聽完丁一的講述,王天嬌很是感慨:“沒想到,華夏文化短短時間,就發展為這麼深奧,你華夏一族,真是宇宙的寵兒,特別是出了你這個怪胎。”
“額!”聽到王天嬌的話,丁一滿天黑線道:“我說小姨,你這是誇獎呢?還是損我呢?不帶這樣的哈。”
“咯咯咯。”丁一那委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