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6部分,以革命的名義,套牢,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終靈感突現,略為沉思,便高聲吟送起來:
“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二者皆可拋!”
這是19世紀最為著名的一首詩歌《自由與愛情》。是匈牙利革命詩人,裴多菲(1823 … 1849)在1847年新婚後不久寫下的。1848年匈牙利革命前,裴多菲在匈牙利文壇起過領導作用。他熱情擁護法國大革命,怒斥匈牙利社會現狀,抨擊貴族和王室特權。他的詩歌政治熱情充沛,其中寫於革命前夕的《起來,匈牙利人》成為革命的頌歌。革命時期曾擔任特蘭瓦西尼部隊司令貝姆·尤若夫將軍的副官。1849年7月31日在塞蓋斯瓦爾戰役中陣亡。
將軍在陽臺上抑揚頓挫地朗誦著《自由與愛情》,一遍接一遍,臺下的聽眾也如痴如狂,語調不一地跟著吟唱起來。立刻,獨誦成為了合唱,從沼澤區到聖安東區,從巴黎到馬塞,從法國到歐洲,歐洲到世界各國,所有傾向於革命的仁人志士都在傳唱著這首由安德魯將軍“創作”的著名詩歌。
陽臺上的年輕人當然不明白自己無意間剽竊後世的作品,居然如此受到大眾歡迎。《自由與愛情》流傳到魏瑪公國,正在創作宏偉歷史鉅作《浮士德》的歌德,這位德國偉大詩人兼政治家,毅然放棄自己手頭上的工作,準備從萊茵河畔跑到塞納河邊,只為拜會革命者;仍在維也納進行音樂深造的貝多芬,聽聞過後也讚歎不已,當晚就為《自由與愛情》譜寫了優美曲調,第二天請人專程送往巴黎,並附帶著一封長達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