鈺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1章 劉仁願回京,重生之唐帝李承乾,鈺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出兵討伐高句麗一事就這樣定了下來,但出兵一事非同兒戲,兵馬的調動,糧草後勤等,這些準備都需要時間。
沒有個一年半載是無法出兵討伐高句麗。
自百濟叛亂平定之後,百濟經兵火戰亂,百濟受到嚴重破壞,就連房屋多是殘缺不全,到處都能見到死者的屍體,劉仁軌命人死者的骸骨掩埋。
命人對百濟人民重新登記戶籍,設定官署任命官員,治理村落,修路架橋,修補堤堰,恢復陂塘,鼓勵百濟人民種田養蠶等農業生產。
救濟貧困人家,並贍養孤寡老人,替他們建立唐朝的土、穀神壇,頒佈唐朝曆法和已故皇帝名諱。
百濟人民因為生活便好而感到十分高興,全境各安其業。
然後劉仁軌又盡心盡力去治理屯田,儲備糧食,訓練士卒,為進一步圖謀高句麗而做準備。
李承乾下詔,讓劉仁軌鎮守百濟,一切事務全部交由劉仁軌,召孫仁師和劉仁願回朝覆命。
白江口一戰之後,倭國大敗,徹底領教了唐軍的厲害,倭國國王天智國王被嚇得不輕,時常擔心唐軍會渡海而來消滅他小小的倭國。
剛好,此時唐朝的使臣抵達倭國,質問倭國國王,天智國王不得不低頭認罪。
於是,在大臣的建議下,天智國王派出遣唐使和唐朝使臣一同前往大唐謝罪,並學習唐朝的文化。
六月,大明宮徹底完工,李承乾便下令從太極宮搬遷到大明宮居住,將太極宮稱為西內,二十五日開始在紫宸殿聽政。
“陛下!左驍衛將軍劉仁願已經回到長安。”王泉向李承乾稟報。
“劉仁願他們回來了!現在人在哪裡?”李承乾問道。
“劉仁願正在殿外侯著,等待陛下您的召見。”王泉說道。
“那便宣他進來!”李承乾道。
“宣左驍衛將軍劉仁願覲見!”王泉領命轉身朝殿外喊道。
劉仁願聽見傳喚,急忙整理好衣冠,走了進來,見到李承乾之後,行禮道:“臣劉仁願拜見陛下!”
“免禮平身,賜座!”李承乾道。
“謝陛下!”劉仁願謝恩起身,自有宦官給他搬來把椅子,放到一旁讓劉仁願坐。
“這次平定百濟叛亂,又在白江口一戰擊潰數倍與己方的倭國武士,你的功勞不小,朕要好好的賞賜你,擢升左驍衛大將軍,賞賜錦帛百匹,御馬一匹,你的子孫入弘文館讀書。”李承乾道。
“臣謝主隆恩!”劉仁願急忙起身行禮謝恩道:“陛下!此次能夠平定百濟叛亂,擊潰倭國武士,這並非臣一人之功勞。”
“檢校帶方州刺史劉仁軌指揮有度,才能這般順利平定百濟叛亂和擊潰倭國武士,劉仁軌理應頭功。”
“你能夠不居功自傲,將他人的功勞居為所有,朕甚悅!”李承乾道。
“非臣的功勞,臣不敢貪功!”劉仁願道。
“你人在海東,而你又是武將,但是這前後寫來的奏表文書,皆合乎禮儀,又有文采條理。”
“朕曾經也看過你的奏本文書,卻與這幾次的大有不同,反而不像你能夠寫出的一樣。”
“朕倒是十分的好奇,你是怎麼做到的?”李承乾問道。
這前後對比,簡直就是兩個人的手筆。
可透過字跡對比,又都出自劉仁願一人之手,李承乾猜想,肯定是有人在背後教劉仁願這麼寫,而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是劉仁軌。
只是李承乾還不能太過確定。
“不瞞陛下!這些哪裡是臣能夠寫的出來,全是劉仁軌教臣這麼寫,全是劉仁軌所做,不是我能辦到的。”劉仁願道。
這些他不敢有所隱瞞,一旦被查出來,那可是欺君之罪,那可是要誅九族的。
何況這不過是一件小事,說出來還能表現自己的光明磊落。
“好!你能實話實說,朕很是欣慰,真早就懷疑你呈上來這些奏表文書,並非出自你劉仁願之手,而另有他人。”
“你的這番話證實了朕的猜想,這劉仁軌不愧是我大唐的股肱之臣,不僅文采出眾,還深得為官之道,實屬難得。”李承乾笑道。
“是呀!劉公在百濟不僅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讓將士們對他心悅誠服,就連治理地方,安撫百姓也是及有一套,百濟人民也都對他心悅誠服。”劉仁願說道,他打心裡敬佩劉仁軌。
“王泉,傳詔,晉升劉仁軌六級官階,正式任命劉仁軌為帶方州刺史,命工部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