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勁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部分,二戰風雲人物典藏集,使勁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攻勢轉入守勢。但裕仁並不打算停止戰爭,對主戰的東條英機等人始終十分信賴,支援他們竭盡全力將戰爭繼續下去。
第十部分裕仁(3)
日本軍政要人代表天皇、內閣和日軍大本營,參加日本無條件投降簽字儀式
1945年5月,德國投降後,日本孤立無援,戰敗已成定局。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6日和9日,美軍接連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這時,日本政府和軍部內部,接受投降的主張和反對投降的主張尖銳對立。裕仁看到日本已勢窮力竭,在8月14日的御前會議上被迫決定接受公告。當晚日本政府根據裕仁的意見起草了投降詔書,並由裕仁親自朗讀錄音。次日中午,日本廣播天皇的投降詔書,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無條件投降書。 美國佔領日本後,盟軍最高司令部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面臨首要問題之一是如何處理天皇。他原先認為天皇應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負責。當時參戰的各國政府和國際輿論也都認為裕仁是第一號戰犯。但美國出於其佔領日本和反共產主義的需要,從戰爭結束之日起就確定了保留天皇及在一定限度內維護天皇制的方針。結果,麥克阿瑟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動用權力處處袒護裕仁,以致裕仁沒有被以戰爭罪起訴。1945年9月27日,裕仁降尊拜會麥克阿瑟,昔日被奉若神明的天皇的尊嚴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歷史事實表明,裕仁對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是逃脫了國際正義懲罰的第一號戰犯。 美軍佔領初期,佔領當局釋出廢除神道特權、禁止天皇神格化、凍結皇室財產等一系列指令,同時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對於摧毀絕對主義天皇制起了一定作用。1946年元旦,裕仁 ⒈懟叭思湫�浴保��甲約翰皇巧瘢��瞧脹ǖ娜恕M�?1月公佈《日本國憲法》(1947年5月3日實施),從此天皇神化的迷信被徹底破除,專制獨裁的近代天皇制變成了象徵性天皇制。 戰後四十多年來,日本國內圍繞天皇制存廢問題曾有激烈的鬥爭,但由於戰前天皇制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天皇在許多日本人尤其是年齡較大的人心目中仍有一定的地位。裕仁身為在位天皇,1971年出訪歐洲各國,1975年出訪美國。裕仁還是海洋生物學者,經常在宮內生物學研究所研究海洋生物。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病去世,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為“平成”,昭和時代結束。 (張福傑)
第十部分張伯倫(1)
阿瑟•;尼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英國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任英國首相,綏靖政策的代表人物。 張伯倫於1869年3月18日出生於英國伯明翰市,其家族是當地鉅富。父親擔任過伯明翰市長、英國商務大臣、殖民大臣等職。1889年,張伯倫從伯明翰梅森學院(今伯明翰大學)畢業,先在一家會計事務所工作,後遠涉重洋到西印度群島的巴哈馬島上經營他父親創辦的劍麻種植園。張伯倫經營不善,於1897年放棄種植園,回到伯明翰,先後擔任過兩家金屬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經理。1911年,張伯倫依靠家族的勢力,當選為伯明翰市議員。四年後他當選為伯明翰市長。任內因建立英國第一個城市救濟銀行而贏得某些聲望。 1916年12月,張伯倫出任勞合•;喬治戰時聯合政府中新設立的國民兵役局局長,只過了七個月便因為沒有實權而辭職。1918年底,張伯倫在家人支援下,以保守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下議院競選,當選為議員。從此,他躋身於政界,先後出任博納•;勞政府和兩屆鮑德溫政府的郵電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和衛生大臣,成為英國政界的頭面人物。 30年代是充滿動盪和危機的年代,世界大戰的危機日益逼近。1933年1月希特勒上臺後,納粹德國迅速崛起。它在沒有遭受任何制裁的情況下采取了一系列“毀約擴軍”行動。與此同時,1935年義大利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合夥對西班牙進行野蠻的武裝干涉,在歐洲西南部又點起了侵略戰火。重新武裝起來的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組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希特勒德國在“統一日耳曼民族”,“爭取生存空間”的旗號下,企圖侵佔中東歐戰略要地,進而發動獨霸歐洲的全面侵略戰爭。英國的殖民利益和本身生存都直接受到希特勒德國的嚴重挑戰。 英國統治集團內部,在如何對付德國戰爭威脅的問題上出現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