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5部分,最後的嘆息,絢爛冬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起義失敗後,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推翻滿清,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清朝亦畫上句號。
評價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清政府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簽訂《辛丑和約》後,慈禧太后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諮政院、諮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二、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政變失敗後,支援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此條更準確的說應為戊戌政變的影響,而不是戊戌變法本身的影響。)
三、推動了清政府的思想解放運動。
(1)變法理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不變沒有出路,變是古今通理,清政府還應該大變、全變。
(2)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維新派只敢講“民權”,承認人民有參與管理政治的權利,但是不敢講“民主”,不肯承認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戊戌維新之後,民主思潮就充分發展起來了。
(3)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維新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清政府,清政府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四、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戊戌維新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維新運動失敗後,白話報刊更多出現,白話文得到更多提倡。除“小說界革命”外,維新派繼續倡導“詩界革命”、“曲界革命”、“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宗教革命”以至“史學革命”。
戊戌變法與明治維新比較
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雖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質的運動,但是,它們各自所擁有的力量,和作為其對立面的力量,卻有很大的不同。戊戌變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為,他是這場變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權威或旗幟,則是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應該說,在思想理論的準備和宣傳上,都作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為這個運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然而,無論是公車上書也罷,建立學社也罷,以及後來的行走軍機也罷,都主要是在發表言論、提供方案的範圍內行動。這一切,在清政府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誠然發出過耀眼的光芒,在其時沉悶喑啞的思想、政治界中所發生的震撼,也類乎核的裂變。而光緒皇帝,在名義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統帥一切、指揮一切。但是,維新志士們全是手無寸鐵的書生。
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而可悲的正在於,他們手中沒有刀,沒有任何的武裝力量。至於光緒皇帝,又是一個瑟縮在西太后淫威陰影之下的兒皇帝,在沒有武裝力量擁簇的條件下,他表面上的“無限權力”事實上卻是極其有限的。
光緒一生處於無權的地位,早在他入宮時已經確定了。光緒生於深宮,但他透過審閱奏章,認識到封建官僚集團的腐敗無能、營私舞弊;軍隊無戰鬥力,對外戰爭一敗塗地;洋務企業耗費國家大量錢財而虧損有加。
光緒面對處於列強虎視眈眈威脅下的這樣一個爛攤子,認識到不改革、不維新只有亡國。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識,這使他接受維新派的政治主張成為可能。他比較早地接觸到維新思想代表人物如馮桂芬、康有為、湯震等人的著作,也積極主張向西方尋求治國之道。
光緒,這個處於喪權辱國時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紀末清政府的社會條件和局勢中,力圖變革,他主戰、支援變法都是順應歷史潮流的。
然而,維新改革是一場嚴酷的政治鬥爭,其鋒芒所向,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腐朽勢力,維新改革必遭專制制度的衛道士及盤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維新的精神也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
清政府與東洋不同的是,封建制度根基太深太久,這種制度已經發展到它自身極精製和極完備的地步,不改變它已經無法與時代共同發展,要改變它又必然觸及那些深層的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就好比舊時單身娶親、妻喪續絃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