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2部分,清史稿,無邊的寒冷,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縣六。乾隆元年,沅州升府,黔陽、麻陽割隸。東距省治八百五里。廣三百五十里,袤六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八度二十三分。京師偏西六度二十二分。領縣四。沅陵衝,繁,難。南:南山,一名客山。西北:小酉。東北:壺頭、明月。東南:聖人山。沅水在南,自瀘溪入,東北合藍溪,至府治西南,酉水合明溪、小酉溪自西北來注之。東北合深溪,北屈而東,左納硃洪溪、洞庭溪,右納怡溪,迤東入桃源。又冷溪出東南,北與三渡水合,又東北至桃源為夷望溪,入沅水。通判駐浦市。縣丞駐荔溪市。有馬底鎮、船溪二巡司。池蓬、明溪、會溪三廢巡司。辰陽、馬底二驛。瀘溪簡。府西南七十里。明,盧溪,清初改。東:權山。西:天橋,一名羊喬。北:虎頭。西南:踏湖山。沅水在東,自辰谿合浦溪入,北至縣城南,武水合沱江水自西來注之。水出乾州�,曰武溪水,又名盧水也。沅水又東北入沅陵。西北潭溪水,西南大能水,皆流合武水。又太平溪出西南,東南至麻陽入沅水。南有溪洞廢巡司。辰谿衝。府西南一百一十里。南:五峴。西:大酉。北:熊頭。西南:房連、龍陽山。東南:沅水自黔陽入,北過茶龍山,合麻溪水,北入漵浦。又西北復入縣東,右納柿溪,迤西過縣城南,辰水自西來會,東北入瀘溪。縣南龍門溪,北流合辰水。有黃溪口巡司。山塘驛。有渡口、普市二鎮。漵浦繁,疲,難。府東南二百七十里。東:紅旗。東南:頓家。西北:盧峰。西南:大漵山。沅水在西,右會漵水,一名雙龍江,源出縣南金字山,逕龍潭溪,進馬江自東南來注之。屈而北,左納貓兒江,右納柿溪江,又北與龍灣江水合。又西北流,宣陽江東北自聖人山來會,西至縣治東南,大潭水南流合焉,又西合沅水,東北入辰谿。南有龍潭巡司。瑤山在縣南。
沅州府:衝。隸辰沅永靖道。本明沅州,隸辰州府。乾隆元年升為府。東北距省治一千一百三十五里。廣二百八十里,袤二百五十五里。北極高二十七度二十三分。京師偏西七度零三分三十秒。領縣三。芷江衝,繁,難。倚。乾隆元年,以州地置。北:明山。東北:武陽。東:花山。東南:高明。西南:羅山。西北:米公山。潕水即無水,自晃州入,東北流,左納柳林溪、粟米溪,屈東南,過府治南,楊溪東流屈北注之,與五郎溪合。東屈而南,豐溪水自東北來入,東南入黔陽。西南:中和溪,出晃州東南,至黔陽入沅水。縣丞治榆樹灣,懷化、便水二巡司。晃州、便水、羅舊、懷化四驛。黔陽衝。府東南九十里。本隸辰州府。乾隆元年來屬。南:赤寶。北:紫霄。東:龍標。東北:鉤崖。東南:羅公山。沅水在西,自會同入,東至託口寨,左閤中和溪,右合渠水,屈東北至縣城西,與潕水會。其會流處曰清江口,即古無口也。又東南流,錯入會同,迤東北復入縣東,供溪水北流西屈注之。水出綏寧,其上流為{艹那}溪水,東北入辰谿。東:石橋、安江二巡司,道光十二年廢。瑤山在東南。麻陽難。府西北一百二十里。本隸辰州府。乾隆元年來屬。北:紗帽。南:西晃。東:苞茅。東南有齊天。東北:雄山,其下有雄關。辰水在南,一名麻陽江,自貴州銅仁入,東與密粟溪水合。左納銅信溪,右納石橋溪,過縣治東南,屈而北,樂濠溪自西北來注之,又東合太平溪,至辰谿入沅水。縣丞治巖門寨,有高村巡司。巖門驛。
永順府:難。隸辰沅永靖道。明為永順等處軍民宣慰使司。領土州三:南渭、施溶、上溪;長官司六:臘惹峒、麥著黃峒、驢遲峒、施溶峒、白崖峒、田家峒。隸湖廣都司。雍正四年改流官置�,隸辰州府。七年升為府。東南距省治一千八十里。廣五百里,袤五百五十里。北極高二十九度二分,京師偏西六度四十分。領縣四。永順難。倚。本永順宣慰司地。雍正七年置,治猛峒。東南距舊司治三十里。東:飛霞山、賀虎。東北:蟠龍。東南:羊峰。西北:萬笏。酉水中源自保靖合入逝溪,東與喇集溪合。溪出龍山,曰汝池河,東南過府治西南,小溪水自北來注之,南與牛路河合,入酉水。酉水又南屈而東,左納施溶溪,入沅陵。東南:明溪,亦南至沅陵入酉水。東北:上洞河,出縣北,過十萬坪入桑植,是為澧水南源。府經歷駐劉家寨。王村巡司。田家峒廢司。驛三:王村、毛坪、高望界。龍山簡。府西北二百二十里。雍正七年析永順宣慰司地置,治麂皮壩。乾隆元年又省大喇土司地入焉。南:洛塔。東南:鐵爐。西南:八面山。酉水在南,即北河,又名更始水。三源,其北源曰白水河,自湖北宣恩緣界流入,南逕縣治西北,中界湖北來鳳縣,又南流,果利河自東北來注之。又南與皮渡河合,為卯洞河,西南錯入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