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部分,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夢幻天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陰陽和平之人。眾人皆曰君子。蓋自賢人以至於聖人。皆可以君子稱也。
卷九
官能第七十三
屬性:黃帝問於岐伯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餘司誦之。子聽其理。非則語餘。請正其道。令可久傳後世無患。得其人乃傳。非其人勿言。岐伯稽首再拜曰。請聽聖王之道。黃帝曰。用針之理。必知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行之逆順。出入之合。謀伐有過。知解結。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明通於四海。審其所在。寒熱淋露。以輸異處。審於調氣。明於經隧。左右支絡。盡知其會。寒與熱爭。能合而調之。虛與實鄰。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犯而行之。明於逆順。乃知可治。陰陽不奇。故知起時。審於本末。察其寒熱。得邪所在。萬刺不殆。知官九針。刺道畢矣。
此章論用針之理。必明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逆順淺深。五臟六腑之經輸配合。虛實疾徐而針論畢矣。形氣之所在。左右上下。陰陽表裡。血氣多少。此形中之陰陽血氣也。行之逆順者。面板經脈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也。出入之合者。經脈外內之氣血。有本標之出入。有離而有合也。謀伐有過者。謂有過之脈。宜伐而去之。知解結者。謂契紹之門戶。有所結而不通者宜解之。此言血氣之流行於經脈外內之間。或留積於脈內。或阻滯於氣街之門也。知補虛瀉實。上下氣門者。知六腑氣街之門戶。虛實之堅軟者。則知補瀉之所在也。明通於四海者。知膻中衝脈。胃腑腦髓之出入也。寒熱。
陰陽血氣也。淋露。中焦所生之津液也。審其所在。以輸異處者。當知膻中之宗氣。輸於經脈之外內。
以應呼吸漏下者也。衝脈之血氣。半輸於十二經脈之中。半散於面板之外者也。胃腑所生之津液。淖澤注於骨。而補益腦髓者也。審於調氣。明於經隧者。知胃腑所出之血氣。注於經隧。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左右肢絡盡知其會者。左注右而右注左。左右上下。與經相干。佈於四肢。出於絡脈。與脈外之氣血。相會於面板分肉間也。寒與熱爭者。陰陽之氣不和也。故當合而調之。虛與實鄰者。血與氣之不和也。故知決而通之。左右不調者。人迎氣口之不調。故當犯而行之。陰陽不奇者。臟腑陰陽。交相配合。十二經脈。交相貫通也。故知起時者。如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也。如春甲乙傷於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之類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痺。以春遇此者為筋痺之類也。如正月太陽寅。故為腰 腫痛。陽明者午也。陽盛而一陰加之。故灑灑振寒之類也。
如手太陽之筋病。名曰仲春痺。足少陽之筋病。名曰孟秋痺也。蓋知臟腑之陰陽。故知病起之時也。
本末。病之本標也。寒熱。陰陽之邪也。用針之理。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則知邪之所在矣。按此篇乃全經之總綱。帝平時詳析諮訪於伯。已得其宗旨。故復宣揚以發明之。故曰餘聞九針於夫子眾多矣。不可勝數。餘推而論之。以為一紀。紀、綱也。
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言陰與陽。合於五行。五臟六腑。亦有所藏。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各處色部。五臟六腑。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溫。何經所在。審面板之寒溫滑澀。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下上者。引而去之。視前病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
入於中者。從合瀉之。針所不為。灸之所宜。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過於膝。下陵三里。陰絡所過。得之留止。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結絡堅緊。火所治之。不知所苦。兩蹺之下。男陰女陽。良工所禁。針論畢矣。
五輸者。五臟五輸。五五二十五輸。六腑六輸。六六三十六輸。本經雲。因其氣之實虛疾徐而取之。故明知五輸之實虛。則知疾徐之所在矣。其臟腑之十二經脈。屈伸出入。皆有循度之條理也。言陰與陽。合於五行者。言五臟六腑。合於天之陰陽。地之五行也。五臟六腑。亦有所藏者。五臟藏五神志。六腑傳導水谷。膽為中精
之府。膀胱為津液之所藏也。四時八風。盡有陰陽。各得其位。合於明堂者。五色篇之所謂黃赤為風。青黑為痛。白為寒。五色各見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淺深。視色上下。以知病處也。五臟六腑。
察其所痛。在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