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4部分,黃帝內經靈樞集註,夢幻天書,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此論陰陽之氣偏盛。而脈見於人迎氣口。及病之在氣在脈。以證明血氣之相應相合也。三陽之氣偏盛。則人迎大二倍三倍。此氣血之相應也。脈大以弱。則欲安靜。此血氣之相合也。痛痺者。病在於皮腠之氣分。氣傷故痛。氣血相摶。其脈則緊。此病在氣而見於脈也。代則乍甚乍間。乍痛乍止者。
病在血氣之交。或在氣。或在脈。有交相更代之義。故脈代也。盛則瀉之者。氣盛宜瀉之也。虛則補之者。氣虛宜補之也。緊痛之在氣分。故當取之分肉。代則病在血氣之交。故當刺其血絡。且飲藥者。
助其血脈臟腑。勿使病從絡脈而入於經脈。從經脈而入於臟腑也。陷下則灸之者。氣之下陷也。不盛不虛者。氣之和平也。以經取之者。病不在氣。而已入於經。則當取之於經矣。若人迎大於四倍。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溢陽者死不治。夫始言人迎大一倍二倍三倍者。此陽氣太盛而應於脈也。後言以經取之。名曰經刺。人迎四倍者。且大且數。名曰溢陽。此陽盛之氣。溢於脈中。氣血之相合也。此以陰陽氣之偏盛。病之在氣在脈。以明氣之應於脈而合於脈也。故必審按其本末。察其寒熱。以驗其臟腑之病。本者。以三陰三陽之氣為本。末者。以左右之人迎氣口為標。蓋言陰陽血氣。渾束為一。外可以候三陰三陽之六氣。內可以候五臟六腑之有形。此陰陽離合之大道。天運常變之大數也。
寸口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一倍而躁。病在手心主。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陰。二倍而躁。
病在手少陰。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陰。三倍而躁。病在手太陰。盛則脹滿。寒中。食不化。虛則熱中。出糜。少氣。溺變色。緊則痛痺。代則乍痛乍止。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緊則先刺而後灸之。代則取血絡而後調之。陷下則徒灸之。陷下者。脈血絡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名曰經刺。寸口四倍者。名曰內關。內關者。且大且數。死不治。必審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
夫在天蒼 丹素玄之氣。經於十幹之分。化生地之五行。地之五行。上呈天之六氣。六氣合六經。
五行生五臟。是六氣本於五髒之所生。故陰氣太盛。則脹滿寒中。虛則熱中。出糜。溺色變。氣從內而外。由陰而陽也。是以候人迎氣口。則知陰陽六氣之盛虛。內可以驗其臟腑之病。陰陽外內之相通也。
夫痛痺在於分腠之氣分。腠者。面板臟腑之肉理。故病在陽者。取之分肉。病在陰者。先刺而後灸之。
蓋灸者。所以啟在內在下之氣也。代則氣分之邪。交於脈絡。故先取血絡。而後飲藥以調之。陷下則徒灸之。蓋言氣陷下者宜灸。今入於脈中。又當取之於經矣。如陷於脈而宜灸者。乃脈受絡之留血而陷於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若氣並於血。又非灸之所宜也。此蓋因氣之盛虛。病之外內。以證明血氣之有分有合。有邪病。有和調。反覆辨論。皆所以明約束之道。所謂邪病者。中有著血。猶囊滿而弗約。則輸洩矣。和調者。氣並於血。神與氣俱。渾束為一。陰陽已和。則欲安靜。毋用力煩勞。
不可灸也。朱永年曰。本經中論人迎寸口大一二三倍之文。凡四見。其中章旨不同。學人各宜體會。若僅以三陰三陽論之。去經義遠矣。馬氏以六氣增注臟腑。更為蛇足。
通其滎輸。乃可傳於大數。大數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緊則灸刺且飲藥。陷下則徒灸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脈急則引。脈大以弱。則欲安靜。用力無勞也。
此總結上文。以申明約束為一之道。通其滎輸者。謂血氣之相合。從滎輸而溜注於脈也。大數者。
謂合一之道。通天道也。故知其大數。則曰盛則徒瀉之。虛則徒補之。陷下則徒灸之。蓋謂氣盛者宜瀉。氣虛者宜補。氣陷下者宜灸。今氣與血合。渾束為一。有病者則當取之於經。氣盛於脈中者。又當引而伸之。血氣和平而相合者。則欲安靜調養。是以徒瀉徒補徒灸也。所謂經治者。飲藥。亦曰灸刺。此病入於經。所當以經治之。脈急則引者。陰陽偏盛之氣。並於脈中。故脈數急。又當引而伸之。
蓋囊滿勿約。則輸洩矣。若脈大以弱者。此平和定氣。與血相合。而已和調。則欲安靜以調養。無用力以傷其血脈。無煩勞以傷其氣也。此章假人迎氣口之盛躁。以明氣血之合一。故曰脈急則引者。先言盛躁之氣。而合於脈中也。繼言脈大以弱者。乃平和之氣血。渾束於一也。氣並於脈中。故脈大。血氣和調。故柔軟也。外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