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遙�還茉督��環幟諭猓��運懶司土粼詰鋇羋裨帷K鄧叢嵩誆暈唷⒂碓嵩諢嶧�鞘率擔恢劣謁鄧�且蛭�硬熘詈罘賴囟�潰�敲揮懈�蕕摹�
【原文】
16·8舜之與堯俱帝者也,共五千裡之境,同四海之內(1)。二帝之道,相因不殊(2)。《堯典》之篇(3),舜巡狩東至岱宗(4),南至霍山(5),西至太華(6),此至恆山(7)。以為四嶽者(8),四方之中,諸侯之來,並會嶽下,幽深遠近,無不見者。聖人舉事求其宜適也。禹王如舜,事無所改,巡狩所至,以復如舜(9)。舜至蒼梧,禹到會稽,非其實也。實舜、禹之時(10),鴻水未治(11)。堯傳於舜。舜受為帝,與禹分部,行治鴻水(12)。堯崩之後,舜老,亦以傳於禹。舜南治水,死於蒼梧;禹東治水,死於會稽。賢聖家天下,故因葬焉(13)。
【註釋】
(1)四海之內:古人認為中國四周是被大海環繞,所以把全國稱作四海之內。
(2)因:沿襲。
(3)《堯典》:《尚書》中的一篇。
(4)岱宗:即泰山,古稱東嶽。
(5)霍山:在今安徽省西部。主峰白馬尖在安徽霍山縣南。古稱南嶽。
(6)太華:即華(hu4話)山,在今陝西省東部。主峰太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南。古稱西嶽。
(7)恆山:地處今河北省曲陽縣西北與山西接壤處。古稱北嶽。
(8)四嶽:指東嶽泰山、南嶽霍山、西嶽華山、北嶽恆山。以上參見《尚書·舜典》。
(9)以:根據文意,疑是“亦”字草體形近而誤。
(10)疑“實”後脫一“者”字。“實者”,本書常用語。下文有“實者,蒼梧多象之地”,可證。
(11)鴻:通“洪”。
(12)行:走。這裡是到各處去的意思。以上參見《史記·夏本紀》、《孟子·滕文公上》。唯“分部行治”未聞。
(13)焉:於此。
【譯文】
舜和堯同是帝王,一道治理著方圓五千裡的地方,一樣管理著全國。二個帝王治理國家的方法,共同承襲沒有差異。《尚書·堯典》記載,舜巡視東到泰山,南到霍山,西到華山,北到恆山。認為四嶽各自在東、南、西、北四方的中心,諸侯們來,就會按各自情況聚會在不同的嶽下,這樣不論是偏僻地區的,離得遠的,離得近的,都沒有不便來朝見的。因為聖人辦事總是力求恰到好處。禹王像舜一樣,辦事的方法沒有什麼改動,巡視所到的地方,也應該和舜一樣。說舜巡視到蒼梧,禹巡視到會稽,不是事實。真實的情況是舜、禹的時候,洪水還沒有治理好。堯傳位給舜,舜接受禪讓作了帝王,於是與禹劃分割槽域,分頭到各處去治理洪水。堯死了之後,舜已經老了,也就把帝位傳給了禹。這樣舜去南方治水,死在蒼梧;禹去東方治水,死在會稽。賢人聖人以天下為家,因此被埋葬在那裡。
【原文】
16·9吳君高說(1):“會稽本山名,夏禹巡守(2),會計於此山(3),因以名郡,故曰會稽(4)。”夫言因山名郡,可也,言禹巡狩會計於此山,虛也。巡狩本不至會稽,安得會計於此山?宜聽君高之說(5),誠會稽為會計,禹到南方,何所會計?如禹始東死於會稽,舜跡巡狩至於蒼梧,安所會計?百王治定則出巡,巡則輒會計,是則四方之山皆會計也。百王太平,升封太山(6)。太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紛綸湮滅者(7),不可勝數(8)。如審帝王巡狩則輒會計,會計之地如太山封者,四方宜多。夫郡國成名,猶萬物之名,不可說也,獨為會稽立歟?周時舊名吳越也,為吳越立名,從何往哉?六國立名(9),狀當如何?天下郡國且百餘,縣邑出萬,鄉亭聚裡(10),皆有號名,賢聖之才莫能說。君高能說會稽,不能辨定方名,會計之說,未可從也。巡狩考正法度,禹時,吳為裸國,斷髮文身,考之無用,會計如何?
【註釋】
(1)吳君高:吳平,字君高,東漢會稽人,王充的同鄉。與袁康合著《越紐錄》,即今《越絕書》。
(2)巡守:同“巡狩”。
(3)會:舉行盟會。計:考核官吏。
(4)參見《越絕書·外傳紀·越地傳》。
(5)宜:疑是“且”形近而誤。
(6)升:登。封:登泰山築壇祭天,以上參見《五經通義》。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