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釋】
(1)《陰謀》:書名,呂尚著,今已散失。據《漢書·道家》:“《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其中《謀》即《陰謀》。
(2)食(s@飼):通“飼”。
(3)亡殷:疑“殷亡”之誤倒。本書《恢國篇》有“教言殷亡”,“及言殷亡”句,可證。
(4)晨:指天快亮還未亮時。
(5)《武成》:古文《尚書》中的一篇,王充時尚存,今已佚失。
(6)杵(ch(楚):古代舂(ch#ng充)米用的粗木棒。
(7)赤:紅。這裡是染紅的意思。以上三句,可參見古文《尚書·武成》。
【譯文】
考察周攻取殷的時候,姜太公《陰謀》上記載,給小孩硃砂吃,教他們去說“殷朝要滅亡了”。武王的軍隊開到牧野,天還沒有亮就舉著有油脂的火把開始進攻。察看《尚書·武成》,牧野之戰,血流成河能把杵漂起來,染紅了千里大地。由此說來,周攻取殷,跟漢滅秦是同樣的情況。卻說周攻取殷很容易,連兵器的鋒刃上都沒沾血,這是在美化周武王的道德,故意過分誇大事實。
【原文】
25·7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損,考察前後,效驗自列(1),自列,則是非之實有所定矣。世稱紂力能索鐵伸鉤,又稱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鐵伸鉤之力當人,則是孟賁、夏育之匹也(2);以不血刃之德取人,是則三皇、五帝之屬也(3)。以索鐵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頓兵(4)。今稱紂力,則武王德貶;譽武王,則紂力少。索鐵,不血刃,不得兩立;殷周之稱,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則必一非。
【註釋】
(1)列:陳列。這裡是表現的意思。
(2)孟賁(b5n奔):參見2·4注(15)。夏育:周代衛國的勇士。傳說能力舉千鉤,生拔牛尾。
(3)是則:疑“則是”之誤倒。與上文“則是孟賁、夏育之匹也”,句法相同,可一證。遞修本作“則是”,可二證。儒家認為三皇、五帝是以仁而不是以力取天下的聖人。
(4)頓:通“鈍”。頓兵:兵器被用鈍了。這裡是使用武力的意思。
【譯文】
大凡天下的事情,不能誇大與縮小,要考察它的前前後後,其真相就會自然表現出來。自然表現出來,那麼是非的真實情況就能判定。社會上稱說紂的力氣能絞鐵條成繩把鐵鉤拉直,又講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以絞鐵條成繩把鐵鉤拉直的力量去抵擋敵人,那是孟賁、夏育同等的人;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戰勝敵人,那是三皇、五帝一類的人。以絞鐵條成繩的力量,是不應該被制服的;以兵不血刃的道德,是不應該使用武力的。如今稱讚紂的力氣大,那麼武王的道德就被貶低了;稱譽武王的道德,那麼紂王的力氣就不大。紂王力大能把鐵條擰成繩與武王兵不血刃,這兩種說法不能同時成立;讚美紂王力大與讚美武王德高,這兩種說法不可能都對。兩種說法不能都對,那麼肯定有一個不對。
【原文】
25·8孔子曰:“紂之不善,不若是之甚也(1),是以君子惡居下流(2),天下之惡皆歸焉(3)。”孟子曰:“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耳(4)。以至仁伐不仁(5),如何其血之浮杵也(6)?”若孔子言,殆沮浮杵(7);若孟子之言,近不血刃。浮杵過其實,不血刃亦失其正。一聖一賢,共論一紂,輕重殊稱,多少異實。紂之惡不若王莽。紂殺比干,莽鴆平帝(8);紂以嗣立,莽盜漢位。殺主隆於誅臣(9),嗣立順於盜位,士眾所畔,宜甚於紂。漢誅王莽(10),兵頓昆陽(11),死者萬數,軍至漸臺(12),血流沒趾(13)。而獨謂周取天下,兵不血刃,非其實也。
【註釋】
(1)是:這,此。這裡指社會上流傳關於紂的壞話。
(2)下游:河流的下游。這裡指由於幹了壞事而處在眾人所指的低下地位。
(3)引文參見《論語·子張》。
(4)策:編成的竹簡。二、三策:指竹簡中的一小部份。
(5)至:極,最。
(6)引文參見《孟子·盡心下》”
(7)沮:根據文意,疑“且”字抄誤。本書多“殆且”連文,如《指瑞篇》“有”殆且有解編髮、削左衽、襲冠帶而蒙化焉。”《感類篇》有“然則雷雨之至也,殆且自天氣。成王畏懼,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