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8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象箸而箕子譏:此事參見《韓非子·喻老》及本書《龍虛篇》22·7。譏:當作“嘰”。嘰:哀痛而嘆惜。
偶人:古代隨葬用的木雕或泥塑的假人,又叫“俑”。在殷、周奴隸制社會,奴隸主往往殺死大批奴隸殉葬。春秋時期,人殉逐漸廢除,而用“俑”來代替。魯以偶人葬而孔子嘆:據《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孔子曾慨嘆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是用“俑”隨葬,必將導致人殉。幹:通“肝”。龍幹:傳說中的一種極珍貴的食品。
魯侯:指戰國時魯國國君魯穆公。
(11)次室: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列女傳》作“漆室”。嘯:指唉聲嘆氣。次室之女依柱而嘯:據說次室之女曾靠著柱子長嘯悲嘆,別人問她是為了什麼,她說是因為看到魯侯年老,太子年幼,擔憂魯國快危亡了。事見《列女傳·貞女》。
(12)知(hì智):通“智”。見識。
【譯文】
仿效同屬一類的事情以預測禍患,推究過去的經驗以判斷未來,賢者也能做到這點,並非只有聖人才能做到。周公談論如何治理魯國,太公預知周公的後代必將有君權削弱的禍患;太公談論如何治理齊國,周公預見到太公的後代必將有殺君篡國的禍亂。彼此都預見到對方採用的治國方法和手段的最終結果,預見到禍亂的苗頭了。紂王制作了象牙筷子而箕子發出哀嘆,魯國用偶人隨葬而孔子為此發出慨嘆,這是由製作象牙筷子預見到紂王要吃龍肝的禍患,由用偶人隨葬預見到用人殉葬的災禍。太公、周公都預見到了尚未發生的事情,箕子、孔子都看到了還沒有出現的事情,用來預見未來的推理方法,賢人和聖人是一樣的。魯侯年老,太子幼弱,次室邑的女子靠在柱子上長嘯嘆息,是依據老弱的徵候,預見到敗亂的先兆。憑婦人的見識,尚且能夠推究同類事情而預見到未來,何況聖人君子,才高智明的那一類人呢!
【原文】
78·8秦始皇十年,嚴襄王母夏太后夢。孝文王后曰華陽後,與文王葬壽陵,夏太后嚴襄王葬於範陵,故夏太后別葬杜陵,曰:“東望吾子,西望吾夫,後百年,旁當有萬家邑。”其後皆如其言。必以推類見方來為聖,次室、夏太后聖也。秦昭王十年,樗裡子卒,葬於謂南章臺之東,曰:“後百年,當有天子宮挾我墓。”至漢興,長樂宮在其東(11),未央宮在其西(12),武庫正值其墓,竟如其言。先知之效,見方來之驗也。如以此效聖,樗裡子聖人也。如非聖人,先知見方來,不足以明聖。
【註釋】
十:據《史記·呂不韋列傳》當為“七”。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嚴襄王:即莊襄王,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公元前249年~前247年在位。東漢明帝名莊,為避諱,所以改“莊”為“嚴”。夏太后:秦孝文王的妃子,秦莊襄王的生母。夢:當為“薨”,形近而誤。《史記·呂不韋列傳》亦作“薨”,可證。
孝文王:秦始皇的祖父,公元前250年在位。華陽後:秦孝文王的王后,無子,立子楚為太子。即莊襄王的養母。
壽陵:秦孝文王的陵墓,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路家灣附近。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後”字下有“子”字。範陵:《史記·呂不韋列傳》作“芷陽”,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曹家堡附近。
杜陵:古縣名,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因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故名。《史記·呂不韋列傳》作“杜東”。
其後皆如其言:指漢宣帝后來葬在那裡,周圍遷進了三萬戶人家。
秦昭王:參見3·3注(14)。十:據《史記·樗裡子甘茂列傳》當作“七”。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
樗(chū初)裡子:姓嬴,名疾,秦惠文王的異母弟,住在樗裡,稱為“樗裡子”,曾任秦國的左丞相。
渭南:指渭水南岸。章臺:秦宮殿中一座建築物的名稱。
(11)長樂宮:參見50·1注。
(12)未央宮:西漢都城長安的主要宮殿,在漢長安故城的西南角。
【譯文】
秦始皇七年,莊襄王的生母夏太后死了。秦孝文王的王后叫華陽後,與秦孝文王同葬在壽陵,夏太后的兒子莊襄王埋葬在範陵,所以夏太后另外埋葬在杜陵,她說:“向東可以看到我的兒子,向西可以看到我的丈夫,此後一百年,旁邊將會出現萬戶人家的城鎮。”那以後出現了正如她所說的情況。如果一定要把能用類推的方法預見未來的人稱為聖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