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5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譯文】

儒生中腦子聰明行動敏捷的人,隨著當時情況變化,學會作官的一套,就追隨文吏的後面,從未得過好名聲。而遵守先王之道,堅持自己志向,遵守講求禮義的,往往地方長官不信任,被文吏鄙視、戲弄。由於不被重用就執意要退職,被鄙視、戲弄就感到不得意,因而辦事不勤勉,觀察事情不精細,從而被認為沒有能力,被數落不會辦事。儒生中只有一般才能沒有高尚抱負的,學會了作官的一套,與文吏混在一起,窺測地方長官的喜好,迎合當時的急需,轉變志向改變作為,日夜兼程又學又問,不感到羞恥,只是希望成為一個擅長文書出名的人罷了。而那些有高尚志向美好節操的人,恥於降低自己高尚志向,損害自己崇高品德,去獻媚求官,因而深恨那些“有俗材而無雅度”的儒生。等到他們進入文吏行列,仍然堅持自己高尚的志向,不肯就學文吏一套。也許因為在處理問題上,熟練程度不夠,考慮粗疏不周密,遇事不知道怎麼辦;在官場上對答有錯誤,跪拜不熟練,進退違背禮節;在朝廷上,上本陳述己見議論大事,像迂腐的讀書人辯解過失,引證典故;在地方上,切斷了長官的慾望,直言一針見血,觸犯了諱忌;在辦事上,封固和捆紮公文,給簡牘繫帶帖籤落名,或封泥用印,這些事上沒有按照規章制度;在言談上,說話高談闊論,乖僻脫離實際,迂腐不符合道理。所以社會上一般人輕視他們,文吏鄙薄他們,地方長官看不起他們。

【原文】

34·6是以世俗學問者,不肯竟經明學,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1)。義理略縣,同超學史書(2),讀律諷令,治作情奏(3),習對向,滑習跪拜(4),家成室就,召署輒能。徇今不顧古,超讎不存志(5),竟進不案禮,廢經不念學。是以古經廢而不修,舊學暗而不明,儒者寂於空室,文吏譁於朝堂。材能之士,隨世驅馳;節操之人,守隘屏竄。驅馳日以巧,屏竄日以拙。非材頓知不及也(6),希見闕為(7),不狎習也(8)。蓋足未嘗行,堯、禹問曲折(9);目未嘗見,孔、墨問形象。

【註釋】

(1)章句:指章句之學。漢代儒家各派對經書斷句、分段、釋義訓詁持不同態度形成的一種學問。

(2)超:根據文意,疑是“趨”形近而誤。史:令史,漢代郎以下掌管文書的官職。史書:指當文吏必須掌握的文字、書法。

(3)情:根據文意,疑“請”形近而誤。請奏:指公文。

(4)滑:光滑,圓滑。這裡是很熟練的意思。

(5)讎(shòu售):售。

(6)頓:通“鈍”。

(7)闕:通“缺”。

(8)狎(xiá俠):熟習。

(9)曲折:這裡指道路。

【譯文】

所以社會上一般做學問的人,不肯完全弄通經學,在深刻了解古今上下功夫,都急於想成為一家章句學派。只要初懂文義道理,同時就講究學習令史的必讀書籍,熟讀背誦法令,習作公文,學習答對,熟習跪拜禮節,在家練習好,以備一旦召去供職就能勝任。為了順應當今風氣不顧先王之道,急於成交就放棄高尚志向,搶著上爬不顧禮義,廢棄經書不想學習。因此古經被廢棄沒人學習,經學暗淡無光,儒生冷冷清清地呆在家裡,文吏則在朝堂上高聲喧譁得意洋洋。“有俗材而無雅度”的讀書人,就跟隨世俗奔走效勞;而有高尚節操的儒生,就處於偏僻狹小的地方,被排斥與疏遠。奔走效勞的人一天比一天顯得靈巧,被排斥疏遠的人則一天比一天顯得笨拙。不是他們能力差,智慧不夠,而是見得少,幹得少,不熟習的緣故。要是自己的腳未曾走過的地方,即使是堯和禹也要問問道路的情況;要是自己眼睛未曾見過的東西,即使是孔子和墨子也要問問它們的形狀。

【原文】

34·7齊部世刺繡(1),恆女無不能;襄邑俗織錦(2),鈍婦無不巧。日見之,日為之,手狎也。使材士未嘗見,巧女未嘗為,異事詭手(3),暫為卒睹(4),顯露易為者,猶憒憒焉(5)。方今論事,不謂希更,而曰材不敏;不曰未嘗為,而曰知不達,失其實也。儒生材無不能敏,業無不能達,志不有為(6)。今俗見不習,謂之不能;睹不為,謂之不達。

【註釋】

(1)部:《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五引《論衡》文作“郡”,可從。

(2)襄邑: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睢(suī雖)縣。漢時是著名的絲織品產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冷少追愛:寶貝別想逃

不落的滑翔翼

流落橫濱的我今天也在努力歸隊

鈺剡

新安江大移民

猜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