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4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脫文。

(13)雍:即冉雍(公元前522年~?),又稱仲弓。春秋時魯國人。孔子的學生。孔子曾稱讚他的德行。苟子則把他與孔子並提。

(14)給:敏捷。伶俐。口給:口齒伶俐,善於爭辯。

(15)民:《論語·公冶長》、章錄楊校宋本均作“人”,可從。引文參見《論語·公冶長》。

(16)計數:計謀術數。這裡指建議、措施。

(17)說:說法。這裡是主張的意思。

(18)附益:增益。按本篇文例,“之”下應有“子曰”二字,《論語·先進》正有此二字,可證。上下引文參見《論語·先進》。

【譯文】

有人問:“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別呢,還是名聲小的佞人容易識別呢?”我說:名聲大的佞人容易識別,名聲小的佞人難以識別。為什麼呢?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他的行跡容易察覺;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他的痕跡難於察覺。用什麼來證明呢?已有的事例,小強盜難於察覺,大強盜容易發現。攻打城池,搶劫虜掠,一旦發生則事情就會被發覺,眾人都曉得有盜賊。挖牆打洞,像狸貓走步樣敏捷,像老鼠偷吃樣隱蔽,就不會知道是誰幹的。有人會反駁說:“名聲大的佞人奸狡得很,能夠迷惑擾亂人們,如果他們容易識別,君主又為什麼難於識別呢?”我說:《尚書·皋陶謨》上說:“能識別人才算明智,這連帝舜都難做到。”虞舜是大聖人,驩兜是大佞人。大聖人難於識別大佞人,大佞人不怕大聖人,怎麼能說容易識別呢?這就是說,從下面來識別佞人,跟從上面來識別佞人是兩回事。從上面來識別佞人,大的難於識別,小的容易識別;從下面來識別佞人,大的容易識別,小的難於識別。為什麼呢?因為名聲大的佞人才智高超,論說時辭句華美。憑看華美的辭句,已使君主折服,並不會責備他,才智有時也不能察覺他。名聲小的佞人才智低下,對答時有謬誤,碰巧不周密,君主就會警覺,能知道其中的原因。這就是大佞人難於識別而小佞人容易識別的緣故。屋漏是在上面,知道屋漏的人是在下面。漏的地方大,下面看見它就明顯;漏的地方小,下面看見它就不明顯。有人對孔子說:“冉雍有仁德而不會花言巧語。”孔子說:“為什麼要能說會道呢?用狡辯來對付人,老招人討厭。”錯誤地提出一些主張,煩擾農民和商人,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勞民悅主。君主受損害老百姓得好處,是忠臣的主張;老百姓受損害君主得好處,是佞人的主張。季康子比周公旦富有,但冉求還為他蒐括財物而使他更富有。孔子說:“弟子們應該敲起鼓去聲討他。”蒐括財物,季康子不知道那是罪惡,不知道是老百姓都反對的。

程材篇第三四

【題解】

本篇主要談了怎樣來衡量儒生與文吏才能的高下,故篇名稱之為“程材”。儒生,是指研習五經的讀書人;文吏,是指熟習政務的一般官吏。

當時的人看見文吏處境順利,飛黃騰達,儒生沉淪,不得志,就詆譭儒生才能差,智慧低,文吏才能高,智慧聰明。王充認為這是用做官的標準來衡量人的才能,不足取。形成人們這種錯誤看法的原因,王充則毫不客氣地指出,是地方長官的無能,事事依靠文吏造成的。他認為儒生與文吏各有所能,“儒生所學者,道也;文吏所學者,事也。”“儒生治本,文吏理末”。根本原則與細枝末節的具體事務相比,王充說:“定尊卑之高下,可得程矣。”作者在文中指責文吏能理事無節操,實際上也揭了露當時仕途和官場的腐敗。“長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為己,勉赴權利。考事則受賂,臨民則採漁,處右則弄權,幸上則賣將。一旦在位,鮮冠利劍;一歲典職,田宅併兼。”實則是一批奸猾可惡的壞蛋。

【原文】

34·1論者多謂儒生不及彼文吏(1),見文吏利便而儒生陸落(2),則詆訾儒生以為淺短(3),稱譽文吏謂之深長。是不知儒生,亦不知文吏也。儒生、文吏皆有材智,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習也。謂文吏更事,儒生不習,可也;謂文吏深長,儒生淺短,知妄矣(4)。

【註釋】

(1)文吏:掌管和熟悉文書、法令的官吏。

(2)陸落:沉論。這裡指失意。

(3)訾(ǐ紫):毀謗。

(4)知:疑是衍文。“可也”與“妄矣”相對成義,可證。

【譯文】

評論的人很多都認為儒生趕不上文吏,因為看見文吏處境順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冷少追愛:寶貝別想逃

不落的滑翔翼

流落橫濱的我今天也在努力歸隊

鈺剡

新安江大移民

猜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