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正命,胡作非為的就要得非正命,這是說天命會隨操行的好壞而變化。照這樣說,孔子沒有當帝王,顏淵早死,子夏哭瞎了眼,伯牛得麻瘋病,都是四人的操行不好嗎?為什麼都得不到正命呢?比干被挖心,伍子胥被煮死,子路被剁成肉醬,這都是天下最殘酷的刑罰,而不僅僅只是戴腳鐐手銬了。如果一定要用受刑而死來證明得到的不是正命,那麼比干、伍子胥的操行都不好了。人從天稟受了性命,有的該被壓死,有的該被淹死,有的該被殺死、有的該被燒死,即使這些人中有人謹慎地修養操行,那有什麼用處呢!竇廣國跟一百人一起躺在炭堆下,炭堆倒塌,其他一百人都死了,只有竇廣國一人得救,這是他命中註定該被封侯。炭堆與高牆有什麼兩樣?命不該被壓死,即使高牆倒塌,只要有竇廣國的命就會逃脫。“一個人幹事,像有股力量在促使他;不幹,也像有股力量在阻止他。”命該被壓死,就像有股力量促使他站在高牆下去被壓死。夏王孔甲所進的那戶人家的孩子,天命該卑賤,即使他被帶進宮中,還是做了守門的人。不站在高牆的下面,跟夏王孔甲帶那孩子進宮,其實都是同一個道理。
談天篇
【題解】
本篇名叫“談天”,實際上是談天地。
儒者認為“天,氣也,故其去人不遠。人有是非,陰為德害(暗中做了好事或壞事),天輒知之,又輒應之”。天是有意志能賞罰的。王充則指出:“天地,含氣之自然也”,“天,體,非氣也”,堅持天是自然界的物質實體。
關於地到底有多大的問題,作者透過對太陽和北斗星的觀察以及詢問到過日南郡的人,認為地是很廣大的,要超出鄒衍的大九州。這雖然於文章意義不大,但這種見解在當時有助於人們提高認識,開闊眼界。
對共工觸不周山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王充按實有其事進行批判,雖言之鑿鑿,但終無可取之處。
【原文】
31·1儒書言:“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1),怒而觸不周之山(2),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東南,故百川注焉。”此久遠之文,世間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無以非,若非而無以奪,又恐其實然,不敢正議。以天道人事論之,殆虛言也。
【註釋】
(1)共(gōng工)工:傳說中的上古英雄。相傳為炎帝部落的一支,黃帝時水官。他的兒子后土治水有功,被祀奉為社神。顓頊:參見11·2注(2)。
(2)不周山:傳說中上古山名。據王逸注《離騷》,高誘注《山海徑·原道訓》在崑崙山西北。
(3)維:系物的大繩子。地維:地的四角。古代神話中認為天圓地方,天有九柱支撐,地有四維繫綴。絕:斷。
(4)女媧(wā蛙):上古神話中的女神。《說文·女部》:“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銷:熔化。
(5)鰲(áo熬):傳說中的海中大龜。
(6)引文參見《淮南子·天文訓》、《列子·湯問》。
(7)奪:使喪失。這裡是駁倒的意思。
【譯文】
儒者的書上說:“共工與顓頊爭做天子沒有成功,發怒就撞不周山,結果把撐天的柱子弄折了,系地四角的繩子搞斷了。於是女媧熔鍊五色石來補蒼天,砍掉鰲的腳來頂住天的四邊。由於天的西北方殘缺,所以日月往那裡移動;由於地的東南方殘缺,所以眾多的江河向那裡流去。”這是很久以前的記載,又為世間上人們肯定的說法。有學問的人,感到奇怪卻無法指出它的不對,或者認為不對,卻無法給予駁斥,但又恐怕它確實如此,因此不敢直接加以論述。用自然的道理和社會的情況來討論,大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
【原文】
31·2與人爭為天子不勝,怒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有力如此,天下無敵。以此之力,與三軍戰,則士卒螻蟻也,兵革毫芒也(1),安得不勝之恨,怒觸不周之山乎?且堅重莫如山,以萬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動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難;使非柱乎(2)?觸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復難。信,顓頊與之爭,舉天下之兵,悉海內之眾,不能當也,何不勝之有!
【註譯】
(1)革:皮革做的甲冑。
(2)上言“使是天柱乎”,此當反言“使非天柱乎”,故疑“非”下脫一“天”字。
【譯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