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部分,論衡全譯,老是不進球,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塾鎩氛咴唬骸胺侵�擼�瞧浯�飼�病!�

【註釋】

(1)蘧(q*渠)伯玉:名瑗。衛國大夫。孔子到衛國時曾在他家住過。

(2)夫子:這裡指蘧伯玉。

(3)以上事參見《論語·憲問》。

【譯文】

蘧伯玉派人去問候孔子。孔子說:“他老先生在幹什麼?”使者回答說:“他老先生想減少自己的過錯但還沒有做到。”使者告辭出去,孔子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是在責備使者。解釋《論語》的人說:“孔子責備他,是責備使者代替主人表示謙虛。”

【原文】

28·52夫孔子之問使者曰“夫人何為”,問所治為,非問操行也。如孔子之問也,使者宜對曰“夫子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何以知其對不失指(1),孔子非之也?且實孔子何以非使者(2)?非其代人謙之乎(3),其非乎對失指也(4)?所非猶有一實(5),不明其守,而徒雲“使乎,使乎”,後世疑惑,不知使者所以為過。韓子曰(6):“書約則弟子辨(7)。”孔子之言“使乎”,何其約也!

【註釋】

(1)根據文意,疑“其”下奪一“非”字。下文“其非乎對失指也”,可證。不:疑是衍文。下文“其非乎對失指也”,可證。指:意思,意圖。這裡是原意的意思。

(2)實:實在,究竟。

(3)之: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4)根據文意,疑“其”上奪一“非”字。非乎:根據文意,疑是衍文。

(5)實:事實。

(6)韓子:即韓非。

(7)辨:通“辯”,爭辯。引文參見《韓非子·八說》。

【譯文】

孔子問使者說“他老先生在幹什麼”,問的是在政治上的所作所為,不是問他的操行。按照孔子的問話,使者應該回答說“他老先生在幹某件事,治理某項政務”,如今使者反而說“他想減少自己過錯還沒有做到”。那麼,人們是憑什麼知道使者回答得不符合孔子問話的原意,而孔子在責備他呢?再說,究竟孔子憑什麼要責備使者呢?是責備他代替主人表示謙虛呢,還是責備他的回答不符合問話的原意呢?孔子所責備的總還要有一個具體的東西,不說清楚他的過錯,而只說“有這樣的的使者,有這樣的的使者”,這就使後人疑惑不解,不知道使者犯錯誤的原因。韓非子說:“書寫得太簡略就會使學生們發生爭辯。”孔子說“使乎”,是何等的簡略啊!

【原文】

28·53或曰:“《春秋》之義也(1),為賢者諱。蘧伯玉賢。故諱其使者。”夫欲知其子,視其友(2);欲知其君,視其所使(3)。伯玉不賢,故所使過也。《春秋》之義,為賢者諱,亦貶纖介之惡。今不非而諱,“貶纖介”安所施哉?使孔子為伯玉諱,宜默而已,揚言曰“使乎,使乎”,時人皆知孔子之非也(4)。出言如此,何益於諱?

【註釋】

(1)義:意思。這裡是原則的意思。

(2)本句與下句“視其所使”對,故疑“友”上奪一“所”字。《說苑·雜言》引:“孔子曰:‘不知其子,視其所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可證。

(3)參見《說苑·奉使》。

(4)之非:疑“非之”之誤倒。上文“使者出,孔子曰:‘使乎!使乎!’非之也。”又“何以知其非對失指,孔子非之也?”可證。

【譯文】

有人說:“按照《春秋》的原則,要替賢者隱瞞缺點。蘧伯玉是個賢者,所以孔子要替他的使者隱瞞缺點。”要想了解那個人的兒子,就看他所交的朋友;要想了解那個君主,就看他所派的使者。蘧伯玉不賢,所以派的使者會有過錯。《春秋》的原則,要替賢者隱瞞缺點,也批評其極細微的過失。現在不責備而採取隱瞞的態度,那麼“要批評極細微的過失”的原則應用在哪裡呢?假使孔子要替伯玉隱瞞缺點,應該沉默,但卻高聲說“有這樣的使者,有這樣的使者”。這樣當時的人就都知道孔子在責備他了。像這樣說話,對替別人隱瞞缺點有什麼好處呢?

【原文】

28·54佛肸召(1),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2),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有是也(3)!不曰堅乎磨而不磷(4)?不曰白乎涅而不淄(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冷少追愛:寶貝別想逃

不落的滑翔翼

流落橫濱的我今天也在努力歸隊

鈺剡

新安江大移民

猜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