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斜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七章 最後一棒,操盤手札記,窗外斜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欣驚訝地問道:“會虧損這麼多嗎?”雖然他大致也能估算出來新礦山的礦現在已經不賺錢了,但他完全沒想到會虧損這麼多,所以劉中舟的話讓他非常驚訝。
劉中舟說:“當然了,雖然我這只是個大致的估計,但是跟實際情況的出入應該也不會太大。你想想,十幾個億的貸款,貸款利息就按8%來計算吧,每年付給銀行的錢就要1億4000萬左右,如果銅價一直在元附近,新礦山的礦一年只虧七八千萬已經算是好的了。”
李欣一拍腦袋說:“對呀,只要礦價倒掛,利息就是一塊巨大的支出啊,有沒有利潤得先把銀行的利息付清了才能談!”
李欣不知不覺間又犯了一個錯誤:他自己用來做投資的錢是他自己的,所以從來不用考慮銀行貸款利息的支出,反而會用一年的銀行存款利息來衡量自己的投資收益是否划算。可是金昌興用來購買礦山的資金有十幾個億是來自於銀行貸款,這筆貸款要付給銀行的利息就是逃不過的、必須要考慮的一個環節。
如果算上這個環節中每年要付給銀行8%的貸款利息,那麼就算兩年後西部銅業的股票漲幅有20%,但是刨除了這16%的銀行貸款利息之後,到手的利潤也只有4%左右。
李欣的背上突然冒出了一陣冷汗,還好當時沒有跟金昌興打那個賭,不然的話按這樣的演算法,就算兩年後西部銅業的股票漲幅有20%,南方集團投資五億元買西部銅業的股票,付了銀行利息以後到手的利潤也就是2000萬元,離自己說的不低於一個億的利潤還有8000萬元的差額,那就意味著自己得付給金昌興8000萬元左右。
其實這樣的錯誤李欣以前就犯過,當初在糖業公司的時候,他估算糖業公司的虧損額度時就沒有把銀行的貸款利息算進去,後來在高輝、林立的提醒一下他才恍然大悟,把這塊銀行利息的支出算進去,糖業公司的虧損額度遠遠超過他原來的估計。
現在南方集團遇到的情況也是一樣的,原來李欣自己預計南方集團新購買的這個礦山出產的銅礦,必須要在銅價不低於8萬元左右的時候才有利潤。
這樣的演算法,還是沒有考慮南方集團購買礦山所用的銀行貸款的貸款利息,如果把銀行貸款的利息算進去的話,只怕是銅價要在84,000元以上這個新礦山所出產的銅礦才會有利潤。
想到這,李欣這才明白了為什麼劉中舟說這個新礦山會是一個**煩。
這個時候,侯貴說的那些話又在李欣的腦海裡浮現出來了:銅價漲到84,000元以後就不再往上漲,而是大幅度的回撥,這麼大的回撥幅度在近一兩年的上漲過程中是絕無僅有的,這說明了什麼?說明84,000元左右可能就是銅價的歷史高點了,衝高不成就回落,現在在7萬元左右震盪,要想再漲14,000元突破前期的高點,難度已經非常大了。
也就是說,南方集團這個新礦山要想盈利,難度已經非常大了!
閱人無數的劉中舟知道李欣很聰明,而且他這種聰明跟姜華等人的聰明是不一樣的,姜華等人的聰明是小聰明,心思都用在察言觀色和經營各種人際關係上,李欣在這方面就明顯不如姜華等人。
可是李欣的聰明也恰恰是在姜華等人不擅長的邏輯推理和資料分析上,以往自己都想不明白的問題,李欣都能想清楚,那麼現在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自己都點得這麼透徹了,李欣是不會想不明白的。
所以看著李欣開始是驚訝,繼而陷入沉思的表情,劉中舟已經知道李欣在想什麼了。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銅價是否還會大幅上漲?在不到4萬元就開始看空銅價的劉中舟,雖然早就不得不承認當時自己對銅價的估計是錯誤的,可是現在面對著創下84,000元歷史高位後大幅下跌的銅價,他真的不相信銅價今後還會突破這個高點繼續往上漲。
這是銅,不是黃金。
即使是黃金,價格也不可能無限制地往上漲!
劉中舟心裡有個估計,他認為銅價能長期維持在7萬元左右就已經算是不錯了,這樣的價位跟以前三四萬元的銅價相比不可謂不高,可是這樣的價位依然會使得金昌興那個銅礦每年虧損一兩個億,這幾乎已經是逃不掉的事實了。
劉中舟記得很清楚,當初自己在38,000元左右的時候看空銅價,而李欣幾乎就在相同的價位看漲銅價。在劉中舟眼裡,李欣是唯一一個敢在那個價位做多銅價的人,可即使是堅定看漲銅價的李欣,也在銅價還不到6萬元的時候就把買入做多的倉位全部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