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入潭,妄生錄,夏夜的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原理。“薛定諤貓”佯謬巧妙地把微觀放射源和宏觀的貓聯絡起來,旨在否定宏觀世界存在量子疊加態。然而隨著量子力學的發展,科學家已先後透過各種方案獲得了宏觀量子疊加態[5] 。此前,科學家最多使4個離子或5個光子達到“薛定諤貓”態。如何使更多粒子構成的系統達到這種狀態並儲存更長時間,已成為實驗物理學的一大挑戰。

實驗

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所的萊布弗裡特等人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稱,他們已實現擁有粒子較多而且持續時間最長的“薛定諤貓”態。實驗中,研究人員將鈹離子每隔若干微米“固定”在電磁場阱中,然後用鐳射使鈹離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並分三步操縱這些離子的運動。為了讓儘可能多的粒子在儘可能長的時間裡實現“薛定諤貓”態,研究人員一方面提高鐳射的冷卻效率,另一方面使電磁場阱儘可能多地吸收離子振動發出的熱量。最終,他們使6個鈹離子在50微秒內同時順時針自旋和逆時針自旋,實現了兩種相反量子態的等量疊加糾纏,也就是“薛定諤貓”態。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人員也在同期《自然》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在8個離子的系統中實現了“薛定諤貓”態,維持時間稍短。

研究意義

科學家稱,“薛定諤貓”態不僅具有理論研究意義,也有實際應用的潛力。比如,多粒子的“薛定諤貓”態系統可以作為未來高容錯量子計算機的核心部件,也可以用來製造極其靈敏的感測器以及原子鐘、干涉儀等精密測量裝備。

量子派後來有一個被哄傳得很廣的論調說

“當我們不觀察時,月亮是不存在的”,這稍稍偏離了本意,準確來說,因為月亮也是由不確定的粒子組成的,所以如果我們轉過頭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開始按照波函式彌散開去。於是乎,月亮的邊緣開始顯得模糊而不確定,它逐漸“融化”,變成機率波擴散到周圍的空間裡去。當然這麼大一個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間中的機率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不過問題的實質是:要是不觀察月亮,它就從確定的狀態變成無數不確定的疊加。不觀察它時,一個確定的,客觀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一回頭,一輪明月便又高懸空中,似乎什麼事也沒發生過一樣。但其實,量子力學定律將月亮這種巨大質量的物體的波函式限制在很小的區域中,所以即使月亮彌散開去,彌散的程度也不是人眼能看出來的。

測不準原理解釋:測量一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其辦法是將光照到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開,由此指明它的位置。人們不可能將粒子的位置確定到到光的兩個波峰之間距離更小的程度,故必須用短波長的光來測量,至少要用一個光量子。這量子會擾動這粒子,並改變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測量得越準確所需的波長就越短,單獨量子的能量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被擾動得越厲害。你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準確。(月亮不觀測時不是不存在,量子態在觀測時由於觀測力的相互作用而使波函式坍塌為確定值,微觀粒子整體呈現規律性,宏觀尺度下觀測力幾乎對其不影響。)(參考資料:史蒂芬.霍金所著《時間簡史》)

不能不承認,這聽起來很有強烈的主觀唯心論的味道,它其實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那種哲學理論有一定區別,不過講到這裡,許多人大概都會自然而然地想起貝克萊(George Berkeley)主教的那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拉丁文:Esse Est Percipi)。這句話要是稍微改一改講成“存在就是被測量”,那就和哥本哈根派的意思差不離了。貝克萊在哲學史上的地位無疑是重要的,人們通常樂於批判他,我們的哥本哈根派是否比他走得更遠呢?好歹貝克萊還認為事物是連續客觀地存在的,因為總有“上帝”在不停地看著一切。而量子論?“陛下,我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

與貝克萊互相輝映的東方代表大概要算王陽明。他在《傳習錄·下》中也說過一句有名的話:“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如果王陽明懂量子論,他多半會說:“你未觀測此花時,此花並未實在地存在,按波函式而歸於寂;你來觀測此花時,則此花波函式發生坍縮,它的顏色一時變成明白的實在……”測量即是理,測量外無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現代養生開始武道通神

左右X

君睿傳

晨霞之光

遇見一座冰山(網遊)

泡麵都沒了

封神從我元始大義滅親開始

神馬東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