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不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5章 九陰九陽合功,任務完成!,恐怖江湖,李白不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動刺殺了元帝后,元朝廷陷入癱瘓,那些原本在暗處湧動的潛流集體迸發,激烈的權位之爭也擺到明面來,這就使得正在鎮壓起義的脫脫不得不提前返回大都。
劇情就此捋順。
當然,王動之前要想為起義軍解圍,直接刺殺脫脫也行,但那樣的話,造成的震撼力度不夠,不只是對元朝廷,還有對朱元璋等權謀家。
果然,脫脫離開之後,元軍軍心開始不穩,這時王動向所有明教義軍發出總攻的教令,一時間全國上下全部陷入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元軍節節敗潰,漸無挽回可能。
而脫脫回大都之後,陷入權謀之爭難以脫身,最終慘被奸臣一黨誣陷和刺君謀反脫不了干係,終於罷官貶謫,帶著不甘和悲憤離開大都。
“國將破矣。”
脫脫離開大都前,情難自抑,最終痛心疾首地留下這四字預言。
不出這位賢相所料,其後數年,明教義軍在王動的統領下,總起三路,對元朝展開大舉進攻,很快佔據了大半疆土,長江以南已盡歸明教義軍所有。
王動將明教總壇遷往金陵,自稱明王,明教一眾高層,自光明使者和四大法王以下,均做敕封,開始由教派組織向王朝組織過度。
一年後,王動下令三軍合一,命劉伯溫、彭瑩玉為左右軍師,命朱元璋為徵虜大元帥,命陳友諒為討虜大元帥,命殷天正為掃北大元帥,起兵四十五萬,北進中原。
出兵前,義軍釋出討伐檄文,正式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藉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王動和朱元璋、陳友諒及劉伯溫等人擬定了完整的作戰計劃:
大軍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再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
奪下大都之後,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此時,明教義軍和元朝廷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發生無可挽回的逆轉,拿下大都,將蒙古趕出中原只是時間問題。
天下義軍見明教大勢已成,紛紛來投,當然也有那麼幾方沒眼力見的義軍首領想過過做皇帝的癮,宣佈自立為王,還仿照歷史和元朝廷設定了一套皇帝大臣的領導班子,緊接著就頒佈聖旨搞選妃事宜。
最滑稽的是,這些新皇帝還特意派出使臣到金陵拜見王動,希望能和明王以後建立的國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關係。
王動讓楊逍去應付了這些人。
目前正在和元朝廷決戰,自然沒空搭理他們,因此楊逍給他們一通忽悠,輕易打發了。
至於明元之間的決戰,前後只持續了一個月的時間,元朝內部那些王公貴族眼見義軍不可阻擋,當機立斷,收拾細軟走人了。
那種決斷給人一種他們早就想回故鄉的錯覺。
但王動明白,習慣了大城市的燈紅酒綠、奢靡浮華,大漠草原已經不適合那些貴族們的生活習慣。
但,他們也無法再像灰太狼那樣還能再回來了。
明教義軍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將蒙古殘部全部趕出中原,並再接再厲,將失去四百餘年的燕雲十六州順帶收回。
待時局大定,明軍兵鋒所向,只用了半個月就將各地的新皇帝掃蕩殆盡。
同一年,王動力排眾議,將大本營遷往京都,並宣佈稱帝,立國號為明,年號“盛平”。
其後論功行賞,大封諸將,點朱元璋、陳友諒、殷天正、劉伯溫、彭瑩玉等人為開國元勳;楊逍、範遙、韋一笑等人也各自封公拜侯……
江湖方面,敕封武當張三丰為當朝國師,聘峨嵋周芷若為皇宮。
接著,王動將自隋朝延續至今的三省六部制略作調整推行下去,聖旨剛下,系統即給出【支線任務已完成】的提示。
於是王動轉身做起甩手掌櫃,把國事分交諸大臣,後宮交給頗熱衷權術的周芷若,自己則在小昭和趙敏的陪侍下閉關修煉九陰九陽,以完成系統的主線任務。
其實這幾年,他從未停止過對九陰九陽的探索,關於二者的融合也有很多想法,加之他身上本就融合了各門各派及佛道兩家的神功,因此在進行合功時,一切水到渠成,並未遇到什麼暫時無解的瓶頸。
他用了十天的時間完成第一重合功,更進一步明白了陰陽互通之道。
然後調整幾日,出來處理了幾件國事,見了幾個人,依約在周皇后寢宮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