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漄行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百七十五章 亭林先生,殘明霸業,天漄行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寢署三年外,祠郎初報聞。臣心似江水,長繞孝陵雲。

南京——大明龍興之地、神烈山和孝陵——大明龍脈之鎖,他們此時重回到了大明的懷抱,在這個屬於朱四——大明永曆皇帝的時代。也許收復南京的戰略意義略小於收復北京,但是收復南京的精神意義卻要遠遠大於奪回燕京城。在沒有祭拜孝陵以前朱四是不準備還都南京的,大明的龍興之地、大明的龍脈和祖宗遠比一座都城重要的太多太多。

朱四要祭祀先祖,祭拜孝陵,其實也不僅僅是對大明百姓的一次精神感召,那更是對大明的這些後世子孫的一次靈魂上的洗禮和責任上的擔當。

祭祀儀式,僅僅籌備的時間便用了很久,而在這期間朱四還得到了一個意外的收穫。

在這個山崩地裂,國廈傾覆的時期裡,有很多大明的忠臣義士雖然沒有復興滅國、匡扶天下的能力,卻依然抱有著存續絕學、心繫漢室、窮身自守的一副錚錚鐵骨。這便是後世所謂的大明遺民,洪承畯、傅山便是此類人,而其中最具著名的便是王夫之、黃宗羲和顧炎武了。

而像這樣的一些錚骨中,便有一些人早在朱四祭拜孝陵之前的許多年中,便都紛紛來到此地,寄託哀思,跪伏於太祖的陵前,痛哭著家國的危難、唏噓懷念著高皇帝的文治武功。這其中就有一個人、明末三大儒之一,那位手不釋卷的亭林先生顧炎武。

自打甲申崇禎帝殉國以後,一些著名的復社成員因為已經無力迴天,所以他們為了自身的氣節而遁跡于山林,比如楊廷樞,方以智、陳貞慧等削髮為僧、隱居不出。顧炎武、黃宗羲等為了總結明亡的教訓,專心著述,其中顧炎武還歷經了在南明弘光朝為官兵部、為南朝撰寫《軍制論》、《形勢論》、《田功論》、《錢法論》,即著名的《乙酉四論》。

弘光朝滅亡後,亭林先生又參加起義軍,無奈義軍接連戰敗,先生的生母何氏因為被亭林先生所株連,右臂被清兵砍斷了,兩個弟弟雙雙被清軍殺害,亭林先生僅以身免。數日後,亭林先生於起義軍防守常熟,再敗。亭林先生的嗣母王氏聞變後,絕食殉國,臨終前還囑咐亭林先生,說:“我即使是一個婦人,身受皇家恩遇,如能與國俱亡,那也是一種大義。你是大明的臣子,不是他國的臣子,不能辜負世代的國恩浩蕩,更不要忘記先祖的遺訓,如果你能做到這些,那麼我就可以長眠地下了。”(《先妣王碩人行狀》)

此後的亭林先生為了救國而幾經輾轉,而我們這部書中的故事裡,在明軍圍攻南京之前,他正處於歷史上逃避著清廷迫害和追殺的時期。所以亭林先生在哭拜過孝陵之後,便隱居在了神烈山中,還更名為蔣山傭。(神烈山即鐘山,三國時曾改名為蔣山,明嘉靖中期後又改稱神烈山。中的明軍將領蔣建勳這個虛擬人物之名也是化用了此意。)

一代大儒顧亭林,經歷了國破家亡的身世卻仍然矢志不渝,足以作為我等楷模,而今這位亭林先生不嫌棄大明的柴門破敗,再次挺身而出,且並未等朱四去他的門前三顧茅廬,這樣無私的品格更是讓朱四深為感動。

在神烈山的一片竹林之中,在朱四與亭林先生二人的相見之處,這位大明皇帝對他以師禮拜之。

兩人見面的地方,沒有什麼宮殿巍峨,沒人高居於廟堂之上,這只是一位不惑之年的儒者與一位而立之年的學生的談話。談話中有感慨,有哀傷,有因國家再次崛起的激動和欣喜,也有對未來那個新世界的展望。“先生常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學生此生便希望以先生所提倡的天下興亡為己任。無論士農工商,貧富貴賤,皆是大明的子民,我們守土有責,更有權利享受大明強國羽翼下的太平盛世。然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索未得,輾轉反側,品味先生倡導彰顯禮義廉恥之精神,渾身倍感通泰。身為華夏苗裔,為君者,為民者,皆不可過忘祖宗之傳承,教義之經典。興禮義廉恥,國家可昌,人身可立。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仁為己任,死而後已,則大明開創萬世之太平,期不遠矣。”亭林先生微笑著聽了朱四對他的讚揚,也許他並不在乎什麼溢美之詞,但是朱四這個大明的皇帝能夠如此重視中華的精神傳承,喜歡窮經據典,這是一位人生的老師最喜歡見到的事情。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者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俯仰無愧人與天,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亭林先生的讚許與期盼,在他的笑意中表現了出來,他說:“學問之短長,澤及後世,而為君者行之厲害,則功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宋狼煙

辰男

殘明霸業

天漄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