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部分,工業民科,美麗心點,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國外實行對華封鎖的年代裡,積體電路屬於高新技術產品,是禁止向國內出口的。因此,在封閉的自力更生、計劃經濟年代裡,這兩廠的IC一度成為每年召開兩次電子元器件訂貨會上最走俏的產品。當時一塊J-K觸發器要想馬上拿到手,得要部長的親筆批條。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IC在中國完全是賣方市場。七十年代上半期,一個工廠的IC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塊,到七十年代末期,上無十九廠年產量才實破500萬塊,位居全國第一。

在七十年代初期,由於受國外IC迅速發展和國內“電子中心論”的影響,加上當時IC的價格偏高;一塊與非閘電路不斷變價曾達到500元,利潤較大銷售利潤率有的廠高達40%以上,而貨源又很緊張,因而造成各地IC廠點大量湧現,曾經形成過一股“IC熱”。

當時不少省市自治區,以及其他一些工業部門都興建了自己的IC工廠,造成一哄而起的局面。在這期間,全國建設了四十多家積體電路工廠。四機部直屬廠有749廠(永紅器材廠)、871廠(天光積體電路廠)、878廠(東光電工廠)、4433廠(風光電工廠)和4435廠(韶光電工廠)等。各省市所建廠中有名的有:Shanghai元件五廠、上無七廠、上無十四廠、上無十九廠、Su州半導體廠、Chang州半導體廠、Beijing市半導體器件二廠、三廠、五廠、六廠、Tian津半導體(一)廠、航天部Xi安691廠等等。

積體電路一經出現,隨著裝置和工藝的不斷發展,整合度迅速提高。從小規模整合(SSI),經過中規模整合(MSL),很快發展到大規模整合(LSI),這在美國用了8年時間。而中國在初始發展階段僅用7年時間走完這段路,與國外差距還不是很大。

1972年中國第一塊PMOS型LST電路在Sichuan永川半導體研究所研製成功,為了加速發展LSI,中國接連召開了三次全國性會議,第一次1974年在京召開,第二次1975年在Shanghai召開;第三次1977年在大三線Gui州省召開。

為了提高工藝裝置的技術水平,並瞭解國外IC發展的狀況,在1973年中日邦交恢復一週年之際,中國組織了由14人參加的電子工業考察團赴日本考察IC產業,參觀了日本當時八大IC公司:日立、NEC、東芝、三菱、富士通、三洋、衝電氣和夏普,以及不少裝置製造廠。原先想與NEC談成全線引進,因政治和資金原因沒有成功丟失了一次機會。

後來改為由七個單位從國外購買裝置,期望建成七條工藝線。最後成線的只有Beijing878廠,航天部Shan西驪山771所和Gui州都勻4433廠。

這一階段15年,從研製小規模到大規模電路,在技術上中國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是從國外進口了一些水平較低的工藝裝置,與國外差距逐漸加大。在這期間美國和日本已先後進入IC規模生產的階段。

王守武向林強生介紹了這些,讓林強生對國內IC產業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認識,總的來說我國起步的時間比灣灣和韓國要早很多,而且技術成就也比較高。但是後來發展則緩慢了下來,加上國內動亂和國外的封鎖,耽誤了技術發展的時間,國內的IC產業在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八十年代逐漸落後世界。而這個時間段,則是世界IC產業發展最快的一段重要時期!

現在林強生聽完了王守武的介紹又有了新的想法,國內有著這麼雄厚的半導體產業實力,雖然工業體系較為分散不成合力,分佈也不合理。但是國內卻有著大量成規模的產業工人和基礎設施,再加上國內廉價的人工,2千人的大工廠每月所付的工資也不過20多萬,成本優勢很大。如今在國際IC市場上流行的是日本的大量低中段零配件和灣灣的低質量廉價代工,國內何不向灣灣學習,別的不說,肯定產品做得比灣灣還便宜!

他向王守武說道:“國內既然這麼多IC生產單位,有沒有可能拿出幾家來和我公司合資,新公司採取1比1的股份形勢,國內提供技術人員我提供資金裝置、技術研發、先進的管理技術,建設幾家生產成規模化的大公司?”

王守武聽到林強生的建議後怔了一下說道:“你不是要自己建立一家半導體公司嗎?怎麼想到要和國內一起合資?”

林強生笑道:“我自己的也要搞,但是實在是缺乏技術人才和專業的工人隊伍,可以預見到發展會比較慢!既然咱們國家有著這麼好的基礎我不如利用起來,這樣對我自己的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重生之妘

喵毛毛

豪寵嬌妻:穆少,愛上你

瀾風凌

閨甜

顏令嫵

最終救贖

津股巡覽

大家族

一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