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墨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人物,第一訟,百里墨染,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二百六十四章大人物

那殷九明可是代五殿下出行。代表的可是平王殿下。

平王自從來到太平郡,雖然無甚建樹,可人家可是皇子。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誰敢在他的頭上動地。

殷九明病死,陳留確實開懷,可若說殷九明的死和他有關,他是真的冤枉啊。他倒想動手呢,可幾次未按,發現驛站戒備森嚴,他的人根本不能成事,再加上謝年說的清楚,那姓殷的已經出氣多入氣少了,不必他動手,那姓殷的也沒幾天好活了。

陳留便在一旁做了壁上觀。

如今那姓殷的果然病死了,可坊間卻開始流傳人是他害死的。

陳留覺得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冤枉。

可百姓們對此卻是……深信不疑的。

雖然百姓們信不信並不會真的影響到陳留,可是人言可畏啊。謊言說多了,便成了真話。被百姓這麼詬病,若是四下傳播,他簡直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陳留令下了封口令。

嚴令坊間不能議論此事,違者,收監。

強權之下,雖然茶肆酒樓沒人敢明目張膽的議論了,可是私下裡,人們卻說的更歡快了。

如果不是做賊心虛,陳縣令為什麼下了封口令。何況平日姓陳的行事就不地道……朝廷播下的修橋建路的銀子,壓根也沒見多修一坐橋,多修一條路。

便是每年都要決堤的堤壩。也只在汛期囫圇著弄些沙袋攔著。

雨水一大,必定成災。

有熟知朝廷律法典籍的……這種情況,陳縣令是一定要上報朝廷的。朝廷也一定會撥款修繕。

可是幾年來卻一直沒有訊息,堤壩依舊是每年堵,每年決堤,堤壩下游年年受洪澇災害。

最初有人罵平王不作為。

可是其它幾縣,同屬於太平郡治下,卻都撥了賑災糧款。

平王絕不會顧此失彼。銀子一定已經下撥了……後來汶西百姓大鬧了一次縣衙,陳縣令沒了法子,這才拿銀子修繕堤壩。

竟然還大言不慚的說銀子是他自己出的……

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

這樣的事若是細細數來,婦人可以坐在床上數上一整天。

至於有百姓要打官司,陳縣令向來是官字兩張口,有理沒錢莫進來。

誰孝敬他孝敬的多,官司便能勝。甚至私底下,對於各種官司都有價目。

也曾有人去太平鎮,叩平王府,要告陳留。

可是平王府那扇門,等閒人根本敲不開。至於進京告御狀,先不說路遙遠,就是有盤纏上路,半路也一定會被陳留抓回來。

這種事出了何止一起。

陳留還曾大言不慚的說過,他京城有人,他們便是勉強到了京城,也求告無門。

這樣一個縣令,在百姓眼中自然是沒什麼不敢做的。

那位殷公子這次前來,百姓們相信,便是暗中要查訪陳留的。如今卻莫名其妙病死在汶西驛站……要說不是陳留害的,誰信?

於是陳留越禁,關於陳留的留言越多。

等陳留知道時,流言已經傳成……他為了給自家主子斂財,連代平王巡視的殷九明都不放過。據說姓殷的出行時,光是銀子就足足裝了幾箱,他富貴出身,自然不會虧待了自己,陳留見財起義,最終對殷九明下手。

搶來的銀子,會暗中運往京城。孝敬他在京城的主子爺……

說的有鼻子有眼,就差直說陳留賣主求榮,是個奸邪小人了。

有句話叫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前些天,他明明才破了樁大案。那阮夫人竟然是個殺人不眨眼的,二十餘年,共殺了家中婢女十數人……

這案子當時也算是轟動一時。

陳縣令十分沾沾自喜,想著今年的政績考查,自己一定會拔個頭籌。

這等豐功偉績,那些百姓們不去議論,為何總抓著姓殷的那小子病死的事往他頭上栽贓。

師爺提醒他,說事情若傳到太平鎮,恐怕平王殿下會過問。

陳留當時擺了擺手。平王來太平郡年頭也不少了,壓根沒露過面。有人猜,平王也許根本沒在王府裡。

那平王府只是個擺設。

人家是皇子,興許早就暗中回京了。

雖然有封地的皇子無旨入京是大罪,可比起被圈在這小小的太平郡,只是小心操作,別太張揚。

京城那麼大,難道藏個人還真的能被發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