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蜀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權臣還是賢臣,從原始部落到清末,七分蜀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商湯有眾多子嗣,但其中只有三個地位較高,長子叫子託,母親是商湯的正妻,有莘(sheng)氏首領的女兒,次子叫子勝,幼子叫子庸,這兩人的生母,同為有妊(ren)氏首領的女兒有孂(jiao),有孂地位尊崇,僅次於正妃有莘氏,史書中記載有孂賢良淑德,統領九嬪,後宮有序,從未有敢嫉妒或不講理的人,至於其他的兒子們則都因生母地位太低,而不具備繼位權。 在這三人中,子託既是長子,又是唯一的嫡子,而且商朝建立後,伊尹實際上已經成為帝國的二號人物,位高權重。 伊尹是有莘氏人士,而且早年開始以子託之母陪嫁的身份來到商國,所以自然與子託的關係更親密。 因此,不管從哪一個方面講,子託都是最適合的繼位人選,商湯對子託也是有意培養,不僅早早的將他立為太子,而且還曾讓其協助自己主持軍事事務。 奈何天不遂人願,這位商朝的第一位太子終究也沒等到登基,便先於商湯而去世,日名太丁,商代帝王稱號的後一個字都取自天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戊(wù)、己(jǐ)、庚(gēng)、辛、壬(rén)、癸(guǐ)),比如仲丁、祖乙,武丁等。 其實這種命名法,在夏朝就出現了,比如孔甲,但並未形成慣例,後世史學家一般認為,商王們名字中的天干對應的是生辰,因為古人以天干地支紀年紀日,但這樣很容易相互混淆,因此還要在前面加上一個字來區分,比如都是“甲”日出生的,就要有太甲和小甲等區別。 比如“乙”日出生的,就有了祖乙,武乙等等,我們管這樣的稱呼叫做日名,日名類似於後來的諡號,是死後才有的稱號,商王們都是子姓,比如商湯的姓名是子履,日名天乙,在商湯生前是不能管它叫天乙的。 日名是一種尊號,主要用做祭祀中的稱呼,在商朝,不只是商王,一些地位極其尊重大臣或貴族也有日名。 沒辦法太丁早逝,商湯只能立二子,子勝為太子,約公元前1587年,商湯病逝於西亳,在輔政大臣伊尹的擁戴下,子勝繼位成為第二位商王。 商湯去世時,據說已有百歲,可能是因為父親高壽的緣故,子勝繼位時也已是垂垂老矣了,因此還沒等幹出什麼政績,在位三年的子勝便去世了,日名外丙。 商湯生前下令,商王的繼承要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這也使得商朝跟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朝代都產生了巨大的區別。 這是商湯的一次大膽實踐,也是對自夏朝以來傳統世襲制的挑戰,當時商湯可能是考慮到君主的弟弟一般比兒子要年長,治國理政的經驗豐富,可以保證王權順利傳承,不容易旁落,因為一旦君主早夭(yao),就會引發權臣欺凌幼主的禍患,嚴重的甚至導致帝王改立,江山易主。 兄終弟及制雖然有優勢的一面,但他帶來的弊端卻是無法估量,哥哥傳給弟弟沒問題,可弟弟死了之後,王位是傳給哥哥的兒子還是弟弟的兒子? 嚴格來說,這兩支後代都有繼承權,況且哥哥往往會有好幾個弟弟,這就造成商朝每逢權力交界的時候,都會爆發慘烈的王位爭奪戰,各種各樣的人倫悲劇頻頻上演。 這就是為什麼西周建立之後,周武王要在第一時間確立嫡長子繼位制,不但把兄終弟及制從律法和禮制上徹底廢除,而且連下一代的繼承權也做了明確的規定,即是傳嫡長子,其他的兒子們就算再賢能,也是無濟於事,命中註定的權利,任你削尖了腦袋鑽營,拼上性命奮鬥,也是無法更改的。 俗話說,混的好不如生的好,生的好不如生的早,這樣雖然會造成平庸的帝王,飽食終日,尸位素餐,其他賢能的弟子或庶子們失去了發揮才能的機會,但卻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權力交接的穩定,從而被後世大多數王朝所繼承。 按照兄終弟及制的制度,外丙死後,時年五十六歲的子庸在哥哥的靈柩前順利繼位,子庸年少時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之後還曾跟隨父親參加過滅夏的戰爭,並立有戰功,因此,子庸繼位後,在伊尹的輔佐下,基本上延續了商湯寬仁的治國理念。 朝政穩定,國力蒸蒸日上,但遺憾的是,由於商湯太能活了,子庸的在位時間也比較短,僅四年後,六十歲的子庸便去世了,日名中壬。 因為商湯其餘的兒子們生母地位低微,沒有繼承權,因此中壬死後,王位就該傳給下一代,可此時強盛的商朝,卻迎來了首次重大抉擇。 既王位應該傳給哪一支?從後世的實際操作上來看,一般是傳給最後做商王的弟弟這一支,這是很容易理解的,都希望傳給自己的兒子,誰最後在位,誰也就最後掌握了帝國的核心權利,那麼這位最小的弟弟在這期間就會千方百計扶持自己的兒子,排擠侄子們。 所以王位一般都會交給最後一任商王的長子,是不會再傳回給哥哥的兒子的,同理,按說中壬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劍氣挑燈

老酒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