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 大蒜種子能出什麼問題
花玉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0章 大蒜種子能出什麼問題,1983:寒門破窯娶懵懂知青,花玉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前臘月,京都王自強答應給秦總調運五十萬斤大蒜種子,臘月天冷,不方便運過來,王總說在他的倉庫安好儲存。
過了正月十五,天氣暖和一些,再拉過來不遲。
王自強讓景寧秦總先把貨款打過去,五十萬斤三十萬元。
張春有些不放心,攔了一把,說萬一錢打過去貨出問題呢,大蒜那玩意兒很容易出問題,栽地裡長蒜苗不長蒜的情況多了去。
秦川覺得春叔說的有道理,萬一長出來的都是蒜苗,那就把人害慘了。
有收成了再付錢?
王總百分百保證,只要土質好光照好雨水好,他拉過來的蒜種能長拳頭大的蒜骨朵。
這讓秦川很好奇,拳頭大的蒜骨朵還真沒見過,要長不出來這麼大,到時候退一賠三。
王總趕緊說好話,秦總瞧你說的,拳頭大的蒜骨朵你怎麼當真了,能種出最好棉花的土地肯定能種出來最好的蒜骨朵。
一斤七毛錢,五十萬斤蒜種,三十五萬元一分不少撥給了王總。
農曆二月栽蒜,五月就有一茬蒜薹,一萬畝土地上的蒜薹,賣了錢不止賺三十五萬元。
高崖塬上隔幾里地連著的五個村子,六百多戶人,平均下來一家有二十幾畝沙地。
整整齊齊鋪過去一萬兩千多畝沙田,在秦總眼裡就是一萬畝賺錢產業基地,這三年過來,這些家戶人一心一意跟秦總走特色產業路子。
這種情況讓秦建文感動不已。
“川子,我說今年咱種大蒜,是你的建議,沒有一家有質疑,他們說只要你秦老闆休耕不種,他們就不種,我們土高鄉的農戶太樸實了,咋都這麼聽話呢。”
秦川瞥秦書記一眼,是他們聽話嗎?
三年時間,在這片土地上投資三十萬搞水利建設,保證莊稼旱澇保收,三年時間種棉花,最少的一家有八畝,也有三千元收入,最多的一家有四十畝,有兩萬元收入。
他們能不對秦家叔侄倆言聽計從?
關鍵一點,這邊收棉花過了秤,那邊就能大把領現錢。
秦老闆帶領大家種棉花之前,糧站收糧,瓜籽站收瓜籽,棉站交棉,哪一年不是打一張白條,大家眼巴巴等到第二年才拿到一些錢。
這兩年,種棉農戶不擔心種了棉花沒有口糧,秦老闆手裡有兩百萬斤糧,一家拉兩千斤三千斤,才算的五百塊錢。
今年這片土地,秦總說咱們種一茬大蒜,別說比種棉花收入好,就是沒有收入,大家也毫不猶豫跟著種。
“三叔,蒜種過幾天就拉過來了,集散地騰出地方,有五十萬斤,各村各家領蒜種,保證一畝地種五十斤,一乍長栽一個,栽之前先種一把雞糞。”
秦建文有個疑惑:“給他們蒜種不收錢嗎,一斤六毛錢呢,本兒要收回來吧?”
秦川擺擺手:“蒜種的本錢肯定要收回來,但不是現在收,一畝地三十塊錢蒜種,每家都有十幾畝二十畝,你現在就跟每家收大幾百,你想捱罵呀。”
秦建文嘴上樂呵:“我聽出來了,你的意思這茬大蒜肯定能掙錢嘛!”
“馬馬虎虎,賠錢估計不會賠。”
秦建文轉身去安排,這個工作讓他很興奮,蒜種不要錢,地膜不要錢,八月新蒜挖出來,再給大家算賬。
一畝地有八九百一千元收入,折掉五十塊蒜種錢地膜錢,他們也不會計較什麼。
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五,大坪村耍了三天社會,各家各戶都要接獅子接旱船。
正月十五一過,天氣暖和,厚棉衣脫掉,水澆地裡一層薄冰也要消融的時候,二十節車廂拉著五十萬斤蒜種到了土高鄉火車貨運站。
秦家叔侄倆親自接貨,一袋子一袋子蒜種從車皮裡扛出來,裝上三輪車廂,在地磅秤上過重量,拉回集散地棚架底下,從早忙到晚。
差了十萬五百零五百斤。
秦川給京都王總報賬:“怎麼回事啊王總,你說的五十萬斤數量呢?”
王總這時候才說他遇到的麻煩。
“秦總,臘月裡沒有拉夠五十萬斤,我想著這兩天給你調貨,可整個東山省市場都收不上大蒜種子了,我總不能收一般吃的蒜當蒜種吧,這事兒咱不能幹,你說對不對?”
秦川很不高興:“王總,這就是你的不對了,你早說只有四十萬斤,我早點準備,在我們隴省還能收來這一部分,現在著手,我到哪兒收蒜種去,這可不是開玩笑。”
王總默了五秒:“秦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