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章 人心惶惶,大明崛起,一而再,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安排好一切,所有人離開武英殿後,朱允炆並沒有閒著,他開始籌劃未來的佈局。 機構需要改革,封建社會的固有思維也需要進步,經濟結構要轉變,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前路漫漫。 整個下午,不斷地有人進宮見朱允炆,皇帝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肩膀上承擔的是整個國家,如果不改變,朱允炆遲早要被累死。 右都御史茅大芳的任務是統計今日叛亂者的名單,半個時辰後,茅大芳再次返回,帶來了內城叛亂的名單。 朱允炆拿著名單一看,好多都是熟悉的人,徐增壽,茹瑺,蹇義,劉俊,古樸,他們幾個人的官職最大,還有幾個不熟悉的人,有兵部右侍郎劉季篪(chi),大理寺少卿薛巖,吏部郎中方賓,國子助教王達,鄒緝,翰林學士董倫,翰林修撰胡靖等等。 朱允炆看著這份名單,眉頭緊皺,這名單和朱允炆想象中的有些不同,楊榮,楊溥,吳溥,黃淮,金幼孜,解縉,胡濙,胡儼,夏原吉,楊士奇這些朱允炆知道京師城破後依附朱棣的人,怎麼一個沒在名單上呢? 朱允炆有些想不通,看了許久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名單上的人,位高權重,年齡偏大,不在名單上的這些人,年齡都小,且大都是最近兩年才考取功名,官職都也不大。 可也有例外,論年齡,解縉的年齡可不小了,論官職,夏原吉是戶部右侍郎,官職也不小。 想不通,這些人沒有參與內城叛亂,一時間朱允炆有些拿不定主意,也不能無緣無故把這些人定罪,雖然定他們罪只是朱允炆一句話的事情。 歷史的車輪在朱允炆的強勢介入下,已經發生了改變,或許,有些人的思想也在朱允炆介入的蝴蝶效應下,也發生了變化。 其實朱允炆不知道,這些沒在名單上的人,不是他們不想參與叛亂,而是沒機會參加,組織內城叛亂的茹瑺,蹇義,劉俊等人,根本看不上這些剛入職的小官,還怕燕王進京後,搶了他們的風頭和功勞。 而夏原吉作為不在這個名單上官職最大的人,他沒參與叛亂的原因則是因為,夏原吉為人正直,官聲很好,卻與有些人格格不入,像茹瑺蹇義,平日裡與夏原吉交往甚少。 夏原吉其實是一個極其務實的人,評價一個人務實,是中性的評價,可以是褒獎,也可以是貶低。 “小東子” “奴婢在” “傳旨,那些被禁足的官員,明日參加早朝” “遵旨” 朱允炆拿著名單,腦子卻在不停地運轉,結合自己所知道的歷史記載,這些人當中,翰林院人數眾多,這也說明,翰林院問題很大。 翰林院作為輔助皇帝的秘書機構,綜合協調,溝通訊息,辦文、辦會、辦事等,甚至參與輔助皇帝定決策,是皇帝的重要參謀和助手,也是皇帝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部門,為什麼這麼多人思想都有問題呢? 是他們覺得自己的才華在翰林院被埋沒了嗎?可楊榮,楊溥,金幼孜,胡濙等人,他們才入職兩年,難道才入職兩年就想位極人臣? 歷練不夠,也是體制有漏洞,翰林院必須要改革。 除了翰林院,就是兵部,兵部尚書茹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統統與朱棣有牽連,兵部的問題,甚至比翰林院還大。 改革,必須要改革。 這些不在名單上的人,其實今後該怎麼對待他們,朱允炆還是挺矛盾的,這裡的人,不乏永樂年間的名臣,如夏原吉,解縉,鼎鼎大名的永樂三楊,楊榮,楊溥,楊士奇。 棄用他們對國家來說,是莫大的損失,可是讓朱允炆想跨過這些人曾背叛過他這道坎,朱允炆一時還做不到。 尤其是那個李貫,和別人還有所不同,這就是一個十足的沒有道德底線的人。朱棣起兵三年間,朝中所有人全都上過彈劾朱棣的摺子,可這個李貫卻沒有,可見這個人心思有多自私,每天上朝拜見的是朱允炆,心裡卻想著燕王得勢後能討好朱棣。 幸虧朱棣不是那麼好糊弄的,這個沒罵過朱棣的李貫,在朱棣登基後,臭罵一頓,打進了天牢,沒多久就掛了。 朱允炆也不傻,像李貫這樣沒有立場和底線的人,是絕對不能用的。 茅大芳把名單給了朱允炆離開後,刑部尚書暴昭求見,暴昭是被朱允炆派去城門監軍的,得到召回的聖旨後,他回來的最早。 朱允炆讓他們休息,可暴昭哪敢休息,回來後第一時間便來拜見皇上。 暴昭之所以回來後第一時間來拜見皇上,其實是心裡不踏實,他作為刑部尚書,二品大員,被皇上派去城門監軍,他一度認為這是皇上對他有意見,是在敲打他。 和他同樣去監軍的朝中大員還有禮部尚書陳迪,戶部左侍郎卓敬,暴昭同樣覺得是皇上是在敲打他們。 雖然皇上在交給他們任務的時候,說是信任他們才讓他們去監軍。當時暴昭心裡還很激動,可到了城門後,左思右想覺得不對勁。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回到古代做主神

末日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