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細糧換粗糧
黎行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章 細糧換粗糧,五歲小奶包:娘有萬畝物資空間,黎行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麻袋裡裝的全是前幾天收的稻子,將近幾百斤重,放在馬車裡,頓時有些擁擠起來。 姜曉曉坐上馬車,朝秋蓮娘招著小手,邀請她上來一起坐馬車。 秋蓮娘見自家的糧食幾乎將馬車裝滿了,原本有些不好意思,準備一路走在馬車後面跟著去鎮上,奈何執拗不過姜曉曉的好意,便坐上了馬車。 她小心翼翼地坐在軟墊上,有些束手束腳的,她往車窗外張望了幾眼,馬車正在向永安鎮駛去,外面的風景飛快後撤,速度比牛車還快,而且還不晃,人和糧食在車廂裡都是穩穩當當的。 秋蓮娘用手摸了摸車廂,一邊感嘆:“曉曉,真的太感謝你家了,這還是我頭一次坐馬車呢……” 姜曉曉笑了。 村裡人把糧食看得比命還重要,寧願讓糧食坐馬車,自己也捨不得坐一次馬車。 姜未在前頭趕著馬車,很快就到了永安鎮。 馬車在糧鋪面前停下。 姜未跳下馬車,幫著秋蓮娘一起把幾大麻袋糧食搬進鋪子。 糧鋪裡的人不少,有一大半都是來賣糧食的。 糧鋪的掌櫃領著幾個店小二正在稱糧食,邊上圍了一圈人。 糧鋪掌櫃的臉色很是不好:“你家這稻子根本沒曬乾,我不要。” 那人直接哭了:“掌櫃啊,我也是沒辦法啊,這幾天一直下大雨,這糧食根本就曬不幹啊,你行行好,便宜些收了吧……” 掌櫃堅決不要。 這糧食沒曬乾,帶著大量的水分,先不說重量稱出來虛高,而且沒幹的稻子容易發黴腐爛,他可不敢收。 見狀,原本圍在邊上準備賣稻子的幾家人也默默地退開了,準備去找其他糧鋪試試,他們的稻子都因為這場大雨受潮嚴重,雖然天晴後曬了幾天,但眼看這衙門就要派人來收稅了,他們沒錢根本交個人稅,只能期盼著剛收上來的稻子能賣些錢。 但糧鋪的掌櫃又不是傻子,這些人就算重新找家糧鋪也照舊賣不出去,即使有收的,也是以極低的價格收。 糧鋪的人一下子走了大半,頓時空蕩了不少。 秋蓮娘便拉開自家麻袋上的麻繩,露出裡面的稻米,問道:“掌櫃,您看這些行嗎?” 掌櫃定眼看了看,還上手摸了一把,又用手指捻了捻,這才道:“你家這稻子可以,我們以十五文一斤收,你要是同樣這價格的話我就讓人稱了。” “十五文一斤?”姜曉曉頓時皺緊眉,“之前大米的價格不是十八文一斤嗎?” 掌櫃看了她一眼,大概是覺得她年紀小,只淡淡地回了句:“十八文那是漲價後的價格,現在賣糧的人那麼多,價格當然又變回以前的,你要是覺得便宜,可以去別家糧鋪看看,都是這個價格。” 姜曉曉聽完後只覺得無語。 這些人,就只會逮著老百姓的羊毛薅,以前地裡的糧食還沒成熟,老百姓缺糧的時候,鎮上糧鋪的價糧一天比一天高,現在老百姓要賣糧了,又往死裡壓低糧價。 可惡,這古代難道就沒有市場監管之類的官職嗎,真應該好好管管這些做糧食生意的商人! “掌櫃的,十五文就十五吧,你稱一下有多少。”秋蓮娘道。 糧食能賣出去她就萬幸了,她已經不敢奢望能賣多高的價格。 掌櫃便指揮著幾個小二把幾大袋的糧食挨個放在秤上稱量,最後有將近四百斤。 秋蓮娘聽後鬆了口氣,掌櫃沒缺斤少兩,這個數字跟她在家裡稱量的一樣。 前幾天鐵柱跟他爹披著蓑衣冒著大雨天天上山砍柴,她和趙老太太以及小兒子三人日以繼夜的烘曬稻子,幾乎沒怎麼閤眼,總算把稻子裡面的水分全部烘乾了。 別人的稻子都賣不出去,而她家的賣出去了,說明她家這幾天的辛苦沒白費。 最後,四百斤的稻米,秋蓮娘賣了三百斤,賺得四兩半的銀子,還有一百斤稻米被她換成了七十斤的慄米,三十斤蕎麥粉,二十斤糙米,二十斤黑麵…… 細糧換粗糧,是這個時代的農民慣常的做法。 地裡收成太少,加之今年旱災加冰雹,糧食的產量更加少,交完稅後是完全不夠全家人吃一整年的,只能換成便宜的慄米和糙米,這樣才能多吃一陣子。 姜未幫忙將這些糧食一起搬進車廂,秋蓮娘把剛賣來的四兩半銀子分成了兩份,留了三兩銀子交今年的人頭稅。 她家攏共五口人,三個大人,兩個小孩,總共要繳納2800文的人頭稅。 剩下的一兩半銀子,則用來採買過冬的衣物,買油鹽,買針線…… 賣完糧食後,姜未和秋蓮娘兵分兩路,一個去雜貨鋪買油鹽,一個去木匠鋪。 姜曉曉則是跟著她娘一起去了木匠鋪,跟泥瓦匠鄭師傅說好了蓋房子的時間就定在明天,然後再去繡坊跟秋蓮娘匯合。 她們去到的時候,秋蓮娘也剛巧到繡坊門前,三人便一起進入繡坊。 秋蓮娘到了裡面,沒有急著買布料,而是走到櫃檯前,從懷裡摸出一個小布包,解開放在櫃檯上,“老闆娘,你看這幾條手帕能收嗎,多少錢?” 老闆娘閒閒地掃了一眼,道:“你這繡工倒是不錯,繡的花紋也好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