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強青銅聖鬥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39章 十年,重生英倫,倔強青銅聖鬥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需要再次確定,您對我所說的完全沒有隱瞞,是嗎?”
在得到了約翰·史密斯的肯定答覆之後,羅伊·布萊克如此對他說道:
“如果您所說的屬實的話,那麼我可以告訴您一個好訊息,那就是這個案子相對於我之前所接的許多案子來說,都算不上是太難的。甚至以目前檢方所掌握的證據,我能夠嘗試讓案件甚至到不了起訴的這一步……”
事實證明,羅伊·布萊克的確無愧於美利堅最昂貴的律師,在從約翰·史密斯這裡獲得了詳細的資訊之後,他首先聘請了私人偵探,並且利用自己的人脈,調查並得到了“汙點證人”巴特蘭·羅薩里奧,甚至是檢察長哈林頓·波特的過往。
最終,他也獲得了所希望的有利資訊。
除了巴特蘭·羅薩里奧曾經有過向警方提供不實證詞的記錄——這能夠令這一次巴特蘭針對約翰·史密斯的證詞可信度大為下降——以外,馬里蘭州的檢察長哈林頓·波特的過往也不是一塵不染的。
他曾經在五年前受到過“威脅從犯從而獲得認罪交易”的指控,雖然這個指控最終的調查並沒有足夠證據支援,但至少也能夠令他這一次調查的“客觀性”受到質疑。
除此之外,羅伊·布萊克還拿到了在此案中頻頻發表對約翰·史密斯不利言論的鄧肯·史密斯和羅伯特·史密斯的“把柄”——兩人曾經涉嫌透過辛克萊集團為個人獲得不正當的利益。
之前鄧肯·史密斯和羅伯特·史密斯在辛克萊集團擔任管理職位的時候,涉嫌透過私下收受相關公司的好處,從而在辛克萊集團的廣播電視節目中,為他們進行美化宣傳。
而當時已經去世的大衛·史密斯擔任辛克萊集團董事長的職務,卻並沒有針對相關的舉報進行調查,放過了兩人。
因此他們有理由認為現在鄧肯和羅伯特的言行,是因為在約翰·史密斯接替了大衛的董事長職位後,兩人不得不離開辛克萊集團的管理層,從而懷恨在心。
再加上“大衛之死”的案件到現在為止,除了巴特蘭·羅薩里奧的證詞表明那位導致大衛·史密斯死亡的護工,死因並非意外,而是有人僱兇殺人,並且表明大衛的死因也有蹊蹺之外,並沒有其他的證據將此事與約翰·史密斯或者任何其他的人同此事聯絡在一起。
於是在羅伊·布萊克利用這些資訊對檢方施壓之下,他們不得不撤回了對約翰·史密斯的指控,並不得透露任何可能影響約翰·史密斯個人名譽的資訊。
而鄧肯和羅伯特在指控他們損害約翰·史密斯名譽,並且辛克萊集團可能會重新調查他們在職時候的所有違規行為的威脅下,也選擇了閉嘴。
這樣在羅伊·布萊克接手了約翰·史密斯的委託僅僅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讓約翰·史密斯從這一次的風波中脫身,讓他鬆了一口氣。
至於說馬里蘭州的檢察長哈林頓·波特會不會繼續調查這個案件——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巴特蘭·羅薩里奧的指認不受信任之後,他想找到其他的證據,是沒有那麼容易的。
當然,這一次檢方收回指控,暫停調查,也可能有另外的考慮。
那就是根據英美法系的“禁止雙重危險原則”(大陸法系國家稱之為“一事不再理”),一個人不能因同一行為或同一罪名受到兩次或多次審判或處罰。
因此假如說這一次選擇起訴約翰·史密斯,在證據不足以支援大機率對方被定罪的話,那麼之後即便是發現更多證據,也很難再次發起這個案件的指控。現在羅伊·布萊克捏到了檢方的“弱點”,如果繼續指控約翰·史密斯,那麼極大機率對方會被判無罪,也就不可能再次針對這個案件指控他了。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英美的檢察官,為了自己所辦案件的定罪率,在獲得的證據不足以獲得陪審團的支援的時候,都不會輕易的對嫌犯進行指控,或者繼續調查然後拖成冷案,要麼就是以更寬鬆的條件,同對方達成認罪交易。
現在羅伊·布萊克這邊佔優勢,不可能建議約翰·史密斯達成認罪交易,而檢方在沒有足夠證據支援的情況下,也只能選擇放棄指控了,暫停調查了。
……
離開美利堅之後,巴倫並沒有立刻回到拉奈島,而是先行返回了倫敦。
在60年前的2月6日,時年25歲的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繼承英倫王位。
是的,馬上就會迎來女王登基60週年的紀念日,女王也成為英倫歷史上第二位在位超過60年的君主(第一個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